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朔日的意思、朔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朔日的解釋

[the first day of eac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中國農曆每月初一

詳細解釋

舊曆每月初一日。《禮記·月令》:“﹝季秋之月﹞合諸侯制,百縣為來歲受朔日。” 孫希旦 集解:“朔日,來歲十二月之朔也。” 南朝 齊 謝朓 《齊敬皇後哀策文》:“惟 永泰 元年,秋九月朔日, 敬皇後 梓宮啟自先塋,将祔于某陵。”《新唐書·韋縚傳》:“詔 縚 奏《月令》一篇,朔日於 宣政 側設榻,東向置案, 縚 坐讀之,諸司官長悉升殿坐聽。” 清 洪昇 《長生殿·舞盤》:“今當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誕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朔日是中國傳統曆法術語,指農曆每月的第一天。《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跟太陽同時出沒的時段,這時的月相稱為朔,這一天定為農曆每月初一”。該詞由“朔”與“日”組成,其中“朔”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現,本義指新月初始,《說文解字》釋為“月一日始蘇也”。

從天文學角度,朔日對應月球黃經與太陽黃經相等的時刻,此時月面完全背光,形成不可見的新月狀态。古代曆法家通過觀測月相變化确定朔日,如《尚書·堯典》記載“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說明朔日在曆法編制中的基準作用。

在民俗應用中,朔日具有多重文化含義:既是傳統節氣的計算起點(如春節必在臘月朔日後的第一個新月日),也是古代官府發布政令、民間祭祀的重要時間節點。現代農曆仍沿用朔日作為月份劃分标準,其确定需通過紫金山天文台的精密天文測算。

網絡擴展解釋

朔日是中國農曆中每月第一天的别稱,即初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天文現象
    朔日指月球運行至與太陽黃經相等的位置,此時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陽之間,三者幾乎成一直線。由于陽光被月球背面遮擋,地球上看不到月亮,故朔日夜晚無月光,又稱“新月”。

  2. 曆法意義

    • 農曆以朔日作為每月起點,标志新月周期的開始。
    • 古代存在三種計算朔日的方法:以“平旦”(黎明)、“雞鳴”(淩晨)或“夜半”(子時)為一日之始。
  3. 相關概念

    • 望日:與朔日相對,指農曆每月十五,月相最圓。
    • 朔望月:從朔日到下一次朔日(或望日到望日)的周期,約29.5天,構成農曆月份的基礎。
  4. 曆史與文化影響
    朔日在古代具有重要地位,如《尚書》記載政權更疊常選在朔日。漢代《太初曆》确立以正月朔日為歲首,成為春節的起源之一。

  5. 科學解釋
    日月合朔時,月球未被陽光照亮的一面朝向地球,因此不可見。此現象是制定陰曆的核心依據。

總結來看,朔日既是天文現象,也是傳統曆法的關鍵節點,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時間觀念和文化習俗。

别人正在浏覽...

百密一疏泵房楅室步頓步犁猜阻赤栜尺五篪竹疵禮村謠東宛二傳手廢語非族輔殷灌頂管送的果志含忽鴻芘咶絮會粹假慈悲京式大帽晶體管晶滢金酒居常決勝開益窠叢磕磕巴巴窺看勞生廉良列位靈扉零七碎八吝悭六念鹿囿忙古歹明達莫愁磨嘴皮子木鉢栖情羣帝殺食食芹守将首屆抒詞壇坫委是委用響導消涸遐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