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極細微之物。語本《列子·湯問》:“ 昌 ( 紀昌 )以氂懸虱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 清 錢謙益 《眼鏡篇》:“蠅頭躉尾如兒拳,氂虱豈必非輪懸。”
“牦虱”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比喻極其細微的事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牦虱”字面意為“牦牛毛上的虱子”,引申為極微小的物體。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微小事物的聚焦練習,體現專注力或技藝的精湛。
2. 詞源與典故
該詞源自《列子·湯問》中紀昌學射的故事:紀昌用牦牛毛将虱子懸挂于窗前,每日凝視,使虱子在視野中逐漸放大,最終練就精準射術。這一典故成為“牦虱”的出處,強調以小見大的哲理。
3. 曆史用例
清代文人錢謙益在《眼鏡篇》中曾引用:“蠅頭趸尾如兒拳,氂虱豈必非輪懸”,用“牦虱”反襯微小事物亦可承載宏大意義。
4. 綜合解析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列子》原文或錢謙益詩句的完整背景,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牦虱是一個多音字,既可以讀作“máo lǐ”,也可以讀作“lí”。
牦虱的部首是牛,總共由9個筆畫組成。
牦虱的字源較為複雜,既有涉及牦牛的意思,也有涉及虱子的意思。起初,牦虱是指寄生在牦牛身上的虱子,後來逐漸延伸為指寄生在其他動物身上的寄生蟲。
在繁體字中,牦虱的寫法是「氂虱」。
在古時候,牦虱的寫法是「讐蟘」,這種寫法較為罕見,現已不再通用。
1. 他們的狗患上了牦虱。
2. 這裡的豬身上常常有牦虱寄生。
牦牛、牦牛糞、牦虱病
虱子、跳蚤、寄生蟲
牦牛、寄生蟲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