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裲裆的意思、裲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裲裆的解釋

[waistcoat] 古代指背心

裲裆,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釋名·釋衣服》

詳細解釋

(1).古代的一種長度僅至腰而不及于下,且隻蔽胸背的上衣。形似今之背心。軍士穿的稱裲裆甲。一般人穿的稱裲裆衫。《釋名·釋衣服》:“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因以名之也。” 王先謙 疏證補:“案即 唐 宋 時之半背,今俗謂之背心。當背當心,亦兩當之義也。”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三:“有一婦人,青衫素裲襠,日以二錢市粥。”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三章:“一團乳白色的霧氣掠過面前,使他們看不清這十名騎兵的裲裆上有一個什麼字兒,隻能斷定他們決不是前來挑戰。”參閱 周錫保 《中國古代服飾史》第九章第四節。參見“ 兩當 ”、“ 兩當鎧 ”。

(2).即兜肚。《資治通鑒·宋順帝昇明元年》:“ 攸之 有素書十數行,常韜在裲襠角,雲是 明帝 與己約誓。” 胡三省 注:“《博雅》曰:‘裲襠謂之袹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裲裆(liǎng dāng)是中國古代服飾中的一種代表性衣物,其名稱與形制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演變、形制特點及文化内涵四個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定義:

裲裆(liǎng dāng):古代的一種背心式服裝,通常無袖,前後兩片,肩部以帶相連。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753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辭源》進一步補充:

其名源于“兩當”,意為遮蔽前胸與後背,形制類似現代馬甲。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三冊,第2456頁(商務印書館,2015年)。


二、曆史演變與形制特點

  1. 起源與演變

    • 漢代:初為女性内衣,後逐漸外穿。
    • 魏晉南北朝:成為男女通用外衣,常見于武士裝束(如“裲裆甲”)。
    • 唐代:納入宮廷禮制,《新唐書·車服志》載“皇後服裲裆,以朱羅為之”。

      來源: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128頁。

  2. 結構特征

    • 前後分片:前片護胸,後片護背,以革帶或布帶系于肩、腋。
    • 材質多樣:平民用布帛,貴族飾錦繡,武士則以金屬片綴成铠甲。

      來源: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第102頁。


三、文化内涵與文獻記載


四、考古實物佐證

新疆尼雅遺址出土漢代“菱紋錦裲裆”(圖1),以紅絹為面,菱紋織錦鑲邊,證實其“無袖、對襟”形制。

來源: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雅遺址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1998年),圖版37。


裲裆作為漢唐服飾的重要類型,兼具實用性與禮制意義,其名稱與形制反映了古代“以物象形”的造物智慧。從内衣到外服、從常裝到铠甲的功能演變,亦映射出古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網絡擴展解釋

裲裆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服飾,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形制

裲裆是一種形似現代背心的上衣,僅覆蓋胸背部位,長度至腰部,前後各有一片布料,通過肩帶連接。其名稱源于《釋名·釋衣服》記載:“裲裆,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 這種服飾男女皆可穿着,材質多為布帛,部分女性款式會裝飾刺繡。

二、曆史背景與用途

  1. 盛行時期:主要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常見于壁畫、陶俑等文物中,如甘肅嘉峪關魏晉墓室壁畫《采桑圖》描繪了穿裲裆的孩童。
  2. 軍事與日常用途:
    • 裲裆甲:士兵穿着,作為輕便護具;
    • 裲裆衫:普通人日常穿着,有夾層或填充棉絮的款式。

三、演變與文化意義

四、其他釋義

部分文獻提到裲裆也可指“兜肚”(類似肚兜的内衣),但這一含義的使用範圍較窄,主要定義仍以背心式上衣為主。


裲裆是中國古代兼具功能性與裝飾性的服飾,其形制簡潔實用,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與生活風貌。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釋名·釋衣服》原文或相關服飾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白石道人歌曲被冤丙種射線差之毫厘,謬以千裡辰象寵眄出言無狀刺骨貧道妝凋敗放玩飯甕封凍風指鬼國候灰化筆降色勦民戒饬脊膂精堅金絲猿急觞欄籠連逮麗觀靈秀甍棟摩娑石男陰女妖葩卉姘居牆頭一棵草,風吹兩邊倒祈忏親家公棄卧勸從乳台三北喪奠三鳥審刑獸艦水崖姝秀黍饴蘇東坡袒褊湯散擹蒲條谷提速通客讬載挽詩文章貨小蟾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