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駐錫。謂雲遊的僧人住止于某地。錫,僧人所用之錫杖。 明 徐渭 《天竺僧》詩:“揚帆 三竺 涘,弭錫 五羊城 。”
“弭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弭錫”可引申為“停止武力或解除制裁”,但此解釋在其他權威來源中未見明确佐證。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該詞多用于古代詩文或佛教文化語境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例如描述高僧雲遊至某地弘法時,可用“弭錫”形容其駐留。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佛教典籍。
弭錫(mǐ xí)是一個包含兩個字的詞彙,其中“弭”是一個多音字,讀音為mǐ,意思是平息、消除;“錫”讀音為xí,意思是給予、授予。弭錫的字面意思是平息給予,它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解釋政治上的寬恕和原諒行為。
“弭”字的部首是弓,它包含5個筆畫;“錫”字的部首是金,它包含8個筆畫。
弭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書·大傳》中,該詞的繁體寫法為“彌璽”。在不同的文化和文獻傳承中,它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古代的金文和小篆字體中,字形會有所不同。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弭和錫都有一些不同的寫法。譬如,“弭”字在金文中是寫作“弖”;“錫”字在金文中是寫作“囟斥”或“鈒”。這些差異主要源于古代文字的發展和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弭錫”一詞的例句:
1. 君王寬恕臣子的錯誤,弭錫他一條生路。
2. 在和解談判中,雙方希望能夠弭錫過去的仇恨。
3. 父母對孩子的過失常常會心懷仁慈,弭錫他們的過錯。
組詞:弭緩(平息緩和)、弭悔(平息悔罪)、弭戰(平息戰争)。
近義詞:寬恕、諒解。
反義詞:報複、懲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