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潔幹練。《後漢書·陳球傳》:“累經州郡,以廉幹知名。” 宋 蘇轼 《與陳公密書》之二:“ 曹三班 廉幹非常,遠送愧感。”《明史·馮應京傳》:“督 薊鎮 軍儲,以廉幹聞。”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四人者,果皆耿直廉幹,聲實俱美。”
"廉幹"是漢語中用于評價官員品能的核心詞彙,由"廉"與"幹"二字複合構成。其核心含義指既保持廉潔操守,又具備卓越行政能力的雙重品質。
從字源分析:"廉"字本義為堂屋側邊,《說文解字》釋作"仄也",引申為品行端方不苟取。《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其核心義項為"清廉,不貪污"(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3冊)。"幹"字原指盾牌,後發展出"才幹""辦事能力"的引申義,《古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才能,辦事能力"(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作為複合詞,"廉幹"最早見于宋代官制文獻,《宋史·職官志》記載官員考核标準:"以四善四最考評,廉幹者升遷。"明清時期成為官方考核術語,《大明會典》規定:"府州縣官必擇廉幹者任之。"(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現代語境中,該詞仍用于公務員考評體系,特指公職人員德才兼備的履職狀态。
權威辭書釋義方面,《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廉潔而有才幹",強調道德品質與行政能力的統一(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辭海》則補充其使用範疇:"多用于對公務人員的評價"(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第七版)。
“廉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án gàn,其核心含義是廉潔幹練,形容人在處理公務或行事時既清廉正直又具備高效務實的能力。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如今“廉幹”一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常見于對公職人員、管理者的評價,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明史》等文獻。
白骐犇馳賓遊菜馔掣獲充堂出質挫失等望雕心雁爪鼎來東坡居士惡風恭世子橫梗佳勝架子車解龜劫運擠攏敬讓決絕刻燭口讒枯槐聚蟻窟居連颠軨積靈坐林邱劉參軍馬嚼蟒袍明覈男兒膝下有黃金鋪擺碁逢敵手期願诠藻軟軃歙漆阿膠是非分明使料所及豕鬣絲毫死求白賴祟書棠茇透子剸剡推迹頹基完健無疇類無非是蕪絕無原污濁鮝魚仙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