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失。《莊子·天地》:“緻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萬物復情,此之謂混冥。” 漢武帝 《李夫人賦》:“秋氣憯以凄淚兮,桂枝落而銷亡。”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比興》:“詩刺道喪,故興義銷亡。” 退思 《廣東人對于光複前途之責任》:“隻見人口之銷亡,不聞生計之充裕。”
(2).失敗,滅亡。 唐 白居易 《為宰相賀殺賊表》:“宿寇遺孽,闇然銷亡;四海九州,廓然清晏。”《三國演義》第四十回:“後人有詩嘆 劉表 曰:‘……總為牝晨緻家累,可憐不久盡銷亡。’” 清 唐孫華 《次韻酬吳振西》:“觸蠻争戰戈矛罷, 朔 蜀 銷亡壁壘平。”
“銷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析:
與“消亡”同義,但“銷亡”更偏向書面化表達,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例如描述文字失傳時,可用“此字已銷亡”。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用例和現代釋義,需注意該詞屬于生僻詞彙,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銷亡》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xiāo wáng。它既可以作為名詞,表示銷滅、毀滅的意思,也可以作為動詞,表示銷毀、毀滅的行為。通常用于形容有嚴重後果或無法挽回的情況。
《銷亡》的部首是“钅”,表示與金屬相關,也表示堅固。其中,“金”是實心部分,“钅”是空心部分。《銷亡》的總筆畫數為10畫。
《銷亡》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其在《周禮·增鼎》中首次出現。在《周禮》中,銷鼎指的是煉銅時所用的器具,隨後引申為其他物質的滅亡。
《銷亡》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也是“銷亡”。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是經曆了演變的,包括《銷亡》這個詞。早期象形文字階段,《銷亡》的寫法是“銷亡”,後來發展為今天的寫法。
1. 戰争帶來的破壞無法挽回,城市面臨着徹底的銷亡。
2. 這場瘟疫已經導緻數百人的生活銷亡。
3. 他的財産因為一場經濟危機而迅速銷亡。
銷亡的相關詞彙:
1. 銷毀:指徹底毀滅或破壞。
2. 消亡:指逐漸或徹底地滅亡。
3. 毀滅:指徹底破壞、滅亡。
4. 滅亡:指徹底消失或毀滅。
銷亡的近義詞:
1. 滅亡:指國家、民族、事物完全消失或毀壞的行為。
2. 毀滅:指徹底破壞或消滅的行為。
3. 絕滅:指因各種原因完全滅絕。
銷亡的反義詞:
1. 存在:指事物實際存在而沒有消失的狀态。
2. 生存:指生物或事物存在并繼續發展的狀态。
3. 興盛:指事物蓬勃發展、富有活力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