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廷寄的意思、廷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廷寄的解釋

[a confidential letter sent direct from the palace to the highest provincial officials] 清廷給地方高級官員的谕旨,不由内閣寄出,而由軍機處密封交兵部捷報處寄往各省,直接書上某官“開拆”,叫“廷寄”

詳細解釋

清 時皇帝的谕旨,分明發和廷寄兩種,明發交内閣發布,廷寄由軍機大臣專寄給外省将軍、都統、督、撫、欽差等大員,開首有“軍機大臣奉面諭旨”等字樣。 清 趙翼 《檐曝雜記·廷寄》:“軍機處有廷寄諭旨,凡機事慮漏洩不便發抄者,則軍機大臣面承後撰拟進呈,發出即封入紙函,用辦理軍機處銀印鈐之,交兵部加封,發驛馳遞……此例自 雍正 年間始,其格式乃 張文和 所奏定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二回:“此時有個廷寄下來,查問江南軍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廷寄是中國清代特有的官方文書傳遞制度,指由軍機處撰拟、皇帝審閱後密封,通過驿馬直接寄發給地方官員的機密谕旨。該制度始創于雍正時期,主要用于傳達涉及軍事、外交或重要政務的皇帝旨意。其核心特點包括三點:

  1. 機密性

    廷寄采用封匣加印的形式傳送,文件外層标注"軍機大臣字寄某官開拆"字樣,收件官員需親自拆閱,避免内容外洩。

  2. 等級制度

    根據文件緊急程度分為"日行六百裡""八百裡加急"等不同傳送規格,封套注明"馬上飛遞"等标識,體現清代文書制度的層級化特征。

  3. 行政革新

    作為對公開"明發上谕"制度的補充,廷寄機制有效提升了中央政令的傳達效率,強化了君主集權,成為清代官僚體系運作的重要支柱。

該制度持續施行至宣統三年(1911年),隨着軍機處裁撤而廢止,現存實物多見于故宮博物院清代檔案文獻。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廷寄是清代特有的機密文書制度,主要用于傳遞皇帝谕旨,具有高效、保密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起源 廷寄又稱"寄信谕旨",是清朝軍機處直接密封寄發給地方高官的皇帝密令。該制度始于雍正七年(1729年)軍機處設立後,取代了此前通過内閣公開傳谕的低效方式。

  2. 運作流程

  1. 核心特點
  1. 與明發上谕區别 普通公開政令通過内閣"明發",而涉及機要事務則用廷寄。據《軍機處章程》記載,廷寄占比達清代谕旨總量的60%以上,成為核心行政手段。

注:完整制度細節可參考《清會典》《軍機處檔案》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跋踄暴益把色贲赉比分逼面不當村不職塵編大徹大悟待絕悼文鼎釜斷織勸學犯鬥槎翻經膚闊富邑梗迹蓬飄官鑄跪經姑爺亨達合子錢胡曹火燭見前驕暗膠讓就木看淡客裳口無擇言誇謾勞勞穣穣樂兒列嶂離索漏脯粘皮帶骨偏毗悂缪前劉海蜻蜓撼鐵柱砌體啟足上寅升工拾投識主霜楓送款竦論索鐵昙籠探視通檢推排同社委端邪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