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同鄉,同裡。古以二十五家為一社。 唐 韓愈 《南溪始泛》詩之二:“願為同社人,雞豚燕春秋。”
(2).志趣相同者結社,互稱同社。亦謂同在一社。 宋 朱熹 有《己未九日諸友載酒見過次韻為謝并呈同社諸名勝》詩。 清 李漁 《慎鸾交·訂遊》:“明日乃花朝令節,小弟與同社諸友,各出分資,就在 虎丘寺 中,做一箇勝會。”
(3).猶同學。 明 清 時,鄉社皆立社學,同社學習者,稱“同社”。 清 曹寅 《戲送錢穆孫》詩之二:“石橋執經予最少,十年同社夜臺多。”參閱《續文獻通考·學校》。
“同社”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同鄉/同裡(古時行政單位)
古代以二十五家為一社,“同社”可指同鄉或同裡之人。例如唐代韓愈在《南溪始泛》中寫道:“願為同社人,雞豚燕春秋”,表達對同鄉情誼的向往。
志趣相投的社團成員
宋代起,志趣相投者結社互稱“同社”。如朱熹在詩作《己未九日諸友載酒見過次韻為謝并呈同社諸名勝》中提到的“同社”即指詩社成員。清代李漁的《慎鸾交·訂遊》也記載了文人結社的活動場景。
明清時期的同學
明清鄉社設立社學(地方學校),同社學習者互稱“同社”。例如清代曹寅《戲送錢穆孫》詩中提及“十年同社夜臺多”,反映了社學同學間的情誼。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其含義。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3)。
《同社》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同一個社會、同一個團體或同一個公司。它常常用來描述人們在同一個社會群體中生活、工作和相互交往的關系。
《同社》的部首是“⺼”(月字旁),它的拆分部首在左側,而拆分的部分在右側。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同社》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時候的漢字,它是由“同”和“社”兩個字組成。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同社」。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字典,「同」字在古代常被寫成「彤」,而「社」字在古代常被寫成「舍」,但它們的意思和用法基本相同。
1. 他們是同社的同事,經常一起合作。
2. 在這個同社中,大家互相支持和幫助。
3. 他們屬于同一個社會群體,分享着同樣的價值觀。
組詞:社會、社團、社交、社群、同事、同僚。
近義詞:同一社會、同屬社會、同一個群體。
反義詞:異社(不同的社會)、異廟(不同的團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