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無擇言的意思、口無擇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無擇言的解釋

謂出口皆合道理,無需選擇。《孝經·卿大夫》:“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唐玄宗 注:“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也。”《後漢書·馬援傳》:“ 龍伯高 敦厚周慎,口無擇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無擇言是漢語中的四字成語,最早見于《孝經·卿大夫章》的“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原指言語自然得體,無需刻意斟酌。隨着語義演變,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貶義語境,形容人說話隨意、不加思考。

釋義與演變

  1. 本義溯源

    成語出自《孝經》,原指言行皆符合禮法規範,因此“無需選擇”便自然恰當。例如《後漢書·劉般傳》記載“(劉般)口無擇言,行無怨惡”,此處強調其言行正直。

  2. 現代語義

    當代《現代漢語詞典》将其解釋為“說話隨便,不加考慮”,如“他在會議上口無擇言,引發争議”。語義從褒義轉為中性或貶義,體現語言隨時代變遷的特點。

使用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

“口無擇言”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出口的話語皆符合道理或法度,無需刻意選擇修飾。形容人言行自然合乎規範,常用于褒義語境。

二、出處與典故

  1. 《孝經·卿大夫》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唐玄宗注:“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也”。
  2. 《後漢書·馬援傳》
    馬援評價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強調其言行謹慎、合乎禮儀。

三、用法與示例

四、近義詞與特點

注意:部分網頁(如)誤将“口無擇言”解釋為“緊張時說不出話”,此為錯誤解讀,需以權威典籍和主流詞典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鼻赤博望苑步綱采畿長公主臣使赤土國春幡勝賜予答訪逮治谠言登市點飢疊字東園梓棺端亮發歲跗蹋父嚴子孝撫鎮國人寒瘡杭潁好受後撰回皈燋夭考試匡堯藍采和瀝霤謾勞帽子惱懊秾秀平原居士蒲梢牽撮謙躬下士清靓乞丕丕乳母設教時作手如柔荑朔飙鼠雀隨奉談中逃彙啼唱停辍推仰往化違繞無行止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