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出口皆合道理,無需選擇。《孝經·卿大夫》:“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唐玄宗 注:“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也。”《後漢書·馬援傳》:“ 龍伯高 敦厚周慎,口無擇言。”
“口無擇言”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出口的話語皆符合道理或法度,無需刻意選擇修飾。形容人言行自然合乎規範,常用于褒義語境。
二、出處與典故
三、用法與示例
四、近義詞與特點
注意:部分網頁(如)誤将“口無擇言”解釋為“緊張時說不出話”,此為錯誤解讀,需以權威典籍和主流詞典釋義為準。
口無擇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說話謹慎小心,不隨便亂說話。口,指的是嘴巴;無,表示沒有;擇,表示選擇;言,表示說話。拆分成四個部分,口無擇言。
口無擇言的成語,拆分的部首分别是口、無和言。口作為名詞,部首是口;無作為副詞,部首是無;言作為動詞,部首是言。所以口無擇言的三個字,拆分的部首分别是口、無和言。
口無擇言這個成語的來源比較難确定,可能是古人通過觀察人們的古代社會生活而得出的結論。在古代社會中,言語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人們在說話的時候需要謹慎,因為言語可能會引起誤會,甚至帶來不好的影響,所以有了口無擇言的成語。
在繁體字中,《口無擇言》這個成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口、無、擇和言四個字。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按照古人的觀察,古漢字的寫法更加簡練、直觀。例如,《口無擇言》這個成語在古代可能會被寫成“口無擇⻮”,其中的“⻮”表示嘴巴的形狀。
口無擇言的例句:
1. 他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每次都口無擇言。
2. 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要保持冷靜,口無擇言地處理問題。
組詞:口舌之快、口中無物、無話可說、言之鑿鑿。
近義詞:小心翼翼、言行慎重、謹言慎行。
反義詞:滔滔不絕、言辭犀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