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寅的意思、上寅的詳細解釋
上寅的解釋
農曆每月上旬之寅日。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造神曲并酒等》:“又神麴法:以七月上寅日造,不得令雞狗見及食。”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韻》:“校獵求初吉,先農蔔上寅。” 唐 白居易 《詠家醖十韻》:“井泉王相資重九,麴糵精靈用上寅。”原注:“水用九月九日,麴用七月上寅。”
詞語分解
- 上的解釋 上 à 位置在高處的,與“下”相對:樓上。上邊。 次序或時間在前的:上古。上卷。 等級和質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語,一般借指文學藝術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由低處到高處:上山。上車。上升。 去
- 寅的解釋 寅 í 地支的第三位,屬虎:寅吃卯糧(喻入不敷出)。 用于計時:寅時(夜三點至五點)。 敬:寅錢(恭敬地送)。寅畏(敬畏)。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上寅"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含義,主要與古代曆法和祭祀傳統相關。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上寅"指農曆每月上旬的寅日。在中國古代幹支紀日系統中,"寅"是地支的第三位,代表特定的日子。"上"在此指時間順序上的前段,即上旬(每月的前十天)。因此,"上寅"特指每月上旬遇到的第一個寅日。例如《禮記·月令》記載的"擇元辰",鄭玄注曰:"元辰,蓋郊後吉亥也。…… 亥即上寅也",意指選擇吉日時所指的"亥"日有時等同于"上寅"的概念(具體需結合上下文)。
二、文化内涵與應用
- 祭祀吉日:在古代,特别是先秦時期,"上寅"常被視為舉行重要祭祀活動的吉日。《史記·曆書》提到王者易姓受命常需"改正朔,易服色",推算曆法起點(如夏正建寅),其中選擇特定幹支日(如上寅)進行祭祀是重要環節,象征順應天時。
- 曆法起點象征:在"三正說"(夏、商、周三種曆法)中,夏曆以寅月為正月(建寅),故"寅"具有開端、起始的象征意義。"上寅"作為每月上旬的寅日,也隱含了周期循環中初始、吉慶的意味。
- 農事參考:部分古代文獻将"上寅"與農事活動相聯繫,如《四民月令》等農書可能提及特定上寅日宜進行耕種或祭祀農神(具體需查證相關典籍),反映了幹支日對生産生活的指導作用。
三、現代理解與辨析
現代漢語中,"上寅"已非常用詞彙,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曆法、祭祀制度或文獻訓诂的學術語境中。需注意其與"寅月"(農曆正月)、"寅時"(淩晨3-5點)的區别:"上寅"強調的是具體日期(上旬的寅日),而非月份或時辰。
參考資料依據:
- 釋義核心及文化内涵主要依據古代經典注疏(如鄭玄注《禮記》)及曆代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對幹支紀日及祭祀制度的闡釋。
- 曆法背景參考《史記·曆書》等正史記載的曆法沿革與祭祀傳統。
- 農事關聯性參考類書(如《玉燭寶典》)或農書(如《四民月令》)對幹支日與農時關系的記載(需綜合多源文獻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上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多個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上寅”指農曆每月上旬的寅日。這裡的“上”表示時間順序(即上旬),而“寅”是中國傳統地支中的第三位,對應農曆的特定日期。例如,七月上寅日、九月上寅日等,常見于古代曆法或農事活動中。
2.曆史用例
- 釀酒與祭祀: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制作神曲需在“七月上寅日”進行,并避免雞犬接觸,體現了古人對自然時序的敬畏。
- 農事活動:唐代元稹的詩句“先農蔔上寅”描述了通過占卜選擇上寅日進行農耕準備,反映其與農業生産的關聯。
- 釀酒選時:白居易詩中提到“麴用七月上寅”,強調釀酒原料制作需遵循特定日期,以求吉利或品質保障。
3.注意事項
- 與“寅時”的區分:地支“寅”單獨使用時多指時辰(淩晨3-5點),但“上寅”特指日期而非時間段,需避免混淆。
- 曆法差異:古代曆法以幹支紀日,每月寅日不固定,需結合具體年份和月份推算。
資料來源
以上信息綜合了《齊民要術》、唐詩等古籍記載(參考、3、6、8),并補充了地支“寅”的權威解釋(參考)。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曆法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幫兒保甲稱娖乘勝淡生涯大竈東堂策番茂風牖公請乖龍貫侯灰撲撲活守寡簡絜鑒諸桀桀诘鞫金財驚窘金契緊身雞人寄乳樂洋洋離隙戾虛攏身埋光貌離神合扪足男婚女聘強自取柱前夕戚裡秋鼙取銷人丁認賠軟笑散形傷亡勢利場石燕衰之以屬水觀輸悃書樓俗眼鐵鍊頭癢搔跟團行望道危于累卵閑口説閑話仙席謏材消灑訢合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