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踄的意思、跋踄的詳細解釋
跋踄的解釋
謂艱辛遠行。 明 馮夢龍 《女丈夫·洪客高遁》:“從别後,兵火催,孤身懷寶為盜煤,跋踄到 關西 ,蒙郡主多優禮。” 柳亞子 《五月八日谒廖夫人于觀音山旅邸》詩:“卌年渴想 張别山 ,長途跋踄寧嫌久。” 徐興業 《金瓯缺》第一部第二章:“隻怕參議年來體衰多病,不勝跋踄之勞。”
詞語分解
- 跋的解釋 跋 á 翻山越嶺:跋涉。 踩,踐踏:跋前踬後(喻進退兩難)。 文章或書籍正文後面的短文,說明寫作經過、資料來源等與成書有關的情況:跋文。跋語。序跋。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踄的解釋 踄 ù 古同“步”。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跋踄”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
基本釋義
意為艱辛遠行,強調長途跋涉的艱難過程。該詞由“跋”和“踄”組成:
- 跋:本指翻山越嶺,《說文解字》釋為“蹎跋”(颠簸前行);
- 踄:古同“步”,指行走。
-
語境運用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例如:
- 明代馮夢龍《女丈夫》中“跋踄到關西”,形容主人公曆經艱險抵達目的地;
- 近代柳亞子詩句“長途跋踄甯嫌久”,突顯不畏辛勞的意志。
-
與近義詞的差異
需注意與“跋躠”(bá xiè)區分,後者指行動遲緩困難的樣子,如唐代盧仝詩句中“飛跋躠”描述飛行艱難,清代文獻則用于描寫身體僵直無法屈伸的狀态。
-
現代使用場景
當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仿古文體。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跋涉”“奔波”等更通用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考證詞源或古代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跋踄》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長距離行走或跑步。它由左邊的“步”(意為腳步)和右邊的“車”(意為交通工具)組成。總共有12畫。《跋踄》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是“跖踨”,是繁體字。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史書《左傳》中的一篇文章。
例句:他每天都跋踄很長的路程去上學。
組詞:跋踏、跋涉、蹦踏。
近義詞:徒步、漫步。
反義詞:駕車、乘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