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廷寄的意思、廷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廷寄的解释

[a confidential letter sent direct from the palace to the highest provincial officials] 清廷给地方高级官员的谕旨,不由内阁寄出,而由军机处密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直接书上某官“开拆”,叫“廷寄”

详细解释

清 时皇帝的谕旨,分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交内阁发布,廷寄由军机大臣专寄给外省将军、都统、督、抚、钦差等大员,开首有“军机大臣奉面諭旨”等字样。 清 赵翼 《檐曝杂记·廷寄》:“军机处有廷寄諭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鈐之,交兵部加封,发驛驰递……此例自 雍正 年间始,其格式乃 张文和 所奏定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此时有个廷寄下来,查问江南军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廷寄是中国清代特有的官方文书传递制度,指由军机处撰拟、皇帝审阅后密封,通过驿马直接寄发给地方官员的机密谕旨。该制度始创于雍正时期,主要用于传达涉及军事、外交或重要政务的皇帝旨意。其核心特点包括三点:

  1. 机密性

    廷寄采用封匣加印的形式传送,文件外层标注"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字样,收件官员需亲自拆阅,避免内容外泄。

  2. 等级制度

    根据文件紧急程度分为"日行六百里""八百里加急"等不同传送规格,封套注明"马上飞递"等标识,体现清代文书制度的层级化特征。

  3. 行政革新

    作为对公开"明发上谕"制度的补充,廷寄机制有效提升了中央政令的传达效率,强化了君主集权,成为清代官僚体系运作的重要支柱。

该制度持续施行至宣统三年(1911年),随着军机处裁撤而废止,现存实物多见于故宫博物院清代档案文献。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廷寄是清代特有的机密文书制度,主要用于传递皇帝谕旨,具有高效、保密的特点。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起源 廷寄又称"寄信谕旨",是清朝军机处直接密封寄发给地方高官的皇帝密令。该制度始于雍正七年(1729年)军机处设立后,取代了此前通过内阁公开传谕的低效方式。

  2. 运作流程

  1. 核心特点
  1. 与明发上谕区别 普通公开政令通过内阁"明发",而涉及机要事务则用廷寄。据《军机处章程》记载,廷寄占比达清代谕旨总量的60%以上,成为核心行政手段。

注:完整制度细节可参考《清会典》《军机处档案》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皂绊拘比肩迭踵财门尝食蝉纱晨事持久之计春端帖子蠢气出姓跌扤顶冒地震区笃仁发科打趣放绁佛欢喜日附封抚今思昔辅助疗法歌泣还迊鬟脚隳硩溷迹降妖捉怪挟书挤害金秋进望金银山救经引足空军昆仑奴老满冷语练师厉志马宝买活内命妇槃头氐片句劈账奇警穷贱羣轻折轴荣贯生魄食垒速鬭桃神铜禁橐金委曲物图嚣闹遐搜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