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漂泊流離。梗,斷梗;蓬,飛蓬。 明 範受益 王錂 《尋親記·相逢》:“梗跡蓬飄,跋踄山川豈憚勞。”
“梗迹蓬飄”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ěng jì péng piāo,其核心含義是比喻漂泊流離、居無定所的生活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本義:
通過“斷梗”和“飛蓬”兩種意象表達漂泊無依的境遇。“梗”指植物的莖稈,易折斷而隨風飄散;“蓬”即蓬草,枯後根斷,隨風滾動,常用來象征漂泊。
引申義:
形容人生動蕩、流離失所,或因環境所迫輾轉四方,如《尋親記》中“跋踄山川豈憚勞”的艱辛。
典故來源:
出自明代戲曲家範受益的《尋親記·相逢》,原文為:“梗迹蓬飄,跋踄山川豈憚勞。”
該句描繪了劇中人物為尋親不懼跋涉的漂泊曆程。
語法結構:
屬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生活狀态。例如:“他半生梗迹蓬飄,飽嘗世态炎涼。”
此成語通過自然物象的脆弱性與流動性,映射古代社會戰亂、災荒等背景下百姓的流離命運,兼具文學美感與曆史厚重感。
《梗迹蓬飄》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形容某個人或事物的行迹不固定、猶如飄蕩。
《梗迹蓬飄》這個詞的部首是木(mù)和艸(cǎo),由13個筆畫組成。
《梗迹蓬飄》是古代文人墨客創造的詞語,常被用來描繪旅行者的行迹飄忽不定的狀态。
繁體字中《梗迹蓬飄》的寫法分别為「梗」、「迹」、「蓬」和「飄」。
在古時候,漢字《梗迹蓬飄》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比如,「迹」在古時候寫作「蹟」,而「飄」則寫作「飃」。
1. 故鄉的風景在梗迹蓬飄中漸行漸遠。
2. 漂泊多年的他,已經習慣了梗迹蓬飄的生活。
梗迹、梗飄、迹蓬、蓬飄
遊離、漂泊、飄零、落草
安居、立定、歸宿、紮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