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宿之肉。古人認為此肉為漏水沾濕,有毒,食之可緻人命。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故嗜酒者自抑於鴆醴,貪食者忍饑於漏脯。” 晉 葛洪 《抱樸子·微旨》:“漏脯救饑,鴆酒解渴,非不暫飽,而死亦及之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雲翠仙》:“故以善規人,如贈橄欖;以惡誘人,如餽漏脯也。”
“漏脯”是一個具有比喻意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漏”指漏水或液體滲透,“脯”指風幹的肉。合起來指被雨水或漏水浸濕的隔夜肉。古人認為這種肉因受污染而含有毒性,食用可能緻命。
多用于警示性語境,強調不可貪圖短期利益而忽視隱患,常見于文學、哲學讨論中。
注: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機密洩露”,但根據古籍文獻及成語用例,傳統釋義更側重“有毒食物”的比喻義,建議優先采用經典解釋。
《漏脯》是指剛煮熟的肉,因為脂肪的含量較高,所以在加熱過程中脂肪會溶化出來,使肉變得松軟。這個詞的意思也可以引申為指一些工作或者活動在進行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或者失去了原有的優勢。
在《漏脯》這個詞中,它的部首是“肉”字旁,表示和肉相關;其中,“漏”字的拆分為水旁和屬于象形字,共有10個筆畫;而“脯”字的拆分為月旁和付部,共有10個筆畫。
《漏脯》一詞最早見于《戰國策·秦策一》:“墨子以漓漏之脯適其宰。”在古代文獻中,也經常出現漏脯指煮熟的肉的描述。
《漏脯》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漏膚」,膚和脯意思相同,都是指肉。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漏脯》在古代的寫法為「漊脯」。
1. 他在炖肉的時候一不小心加入了太多的水,導緻最後的菜肴成了一盤漏脯。
2. 這個項目進行了一段時間後,因為種種原因變得漏脯了。
漏脯:指剛煮熟的肉
漏網之魚:指逃脫處罰而仍然逃亡的罪犯
漏風的船:指有漏洞的船隻,比喻有缺陷的事物
松軟、變質、變差
飽滿、新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