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 元 雜劇、 金 院本演出時的樂工。 宋 司馬光 《樞密院開啟聖節道場排當詞·勾曲》:“八音繁會,七律鈞諧,上悅台顔,把色合曲。”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紀勝·瓦舍衆伎》:“其吹曲破、斷送者,謂之把色。”
(2).指伎樂的樂官。也稱色長。 元 無名氏 《藍采和》第二折:“[末]著 李薄頭 去。[祗候]也不要他。[末]着 王把色 引着粧旦色去。[祗候]都不要,隻要 藍采和 去。”
“把色”是宋元時期戲劇文化中的專有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樂工角色
指宋元雜劇、金院本演出時的樂工,負責吹奏曲破、斷送等器樂伴奏。這一群體在演出中承擔音樂演奏任務,是戲曲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都城紀勝》記載:“其吹曲破、斷送者,謂之把色。”
樂官職稱
也指掌管伎樂的樂官,稱為“色長”。他們不僅參與演奏,還需協調演出流程,如元雜劇《藍采和》中提到“王把色引着粧旦色去”,體現了其調度職能。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文獻記載,如宋代司馬光《樞密院開啟聖節道場排當詞》提及“把色合曲”,元代劇本中也有相關用例。現代語境中已不常見,主要用于曆史或戲曲研究領域。
把色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顔色。它的意思是指顔色的深淺、明暗、濃淡等特征。
把色的部首是⺈(手)和⾊(色),總共有8個筆畫。
把色一詞源于《爾雅》這本古代的漢字字典,它是對顔色特征進行描述的詞彙。
在繁體字中,把色的寫法是「把恵」。
在古代,把色的寫法稍有不同,顔色寫作「拔色」,表示顔色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使用把色的例句:
1. 這件衣服的把色非常漂亮,淡淡的粉色讓人感到舒適。
2. 畫家運用巧妙的把色技巧,使整幅畫作更加生動。
與把色相關的一些詞語有:
1. 把色人:專門研究顔色的人。
2. 把色斑:人體上的某個部位因色素沉着或色素缺乏而呈現出的顔色變化。
3. 把色闆:用于展示各種顔色的工具或材料。
4. 把色盤:用于調配顔色的工具。
近義詞:色彩、顔色、色澤
反義詞:黑白、無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