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合子錢的意思、合子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合子錢的解釋

一本一利。即本利相等。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一折:“等我賣了做本錢,您孩兒各紮邦便覓個合子錢兒。”《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曉得他納了 春姐 ,手中有物,都來哄他:某事有利無利,某事利重利輕,某人五分錢,某人合子錢。不一時,都哄盡了。”亦稱“ 合子利錢 ”。《醒世姻緣傳》第三三回:“但凡人家有賣甚麼柳樹棗樹的,買了來,叫解匠鋸成薄闆,叫木匠合了棺材,賣與小戶貧家,殯埋亡者,人説有合子利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合子錢是中國古代民間借貸中一種特定的高利貸形式,其核心特征在于利息的計算方式與償還周期。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合子錢指本金與利息相等時即視為一個完整周期的借貸形式。若以本金1000文為例,當利息累積至1000文(即本利合計2000文)時,稱為“一合子”。此時借款人需償還本息,否則利息将并入本金繼續滾動計息。該詞條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對“合子錢”的收錄,強調其“本利對倍”的特點。

  2. 曆史背景與運作機制

    宋代文獻中已明确記載此類高利貸行為。據《宋史·食貨志》載,民間有“貸息錢,至倍稱之息”,即指一年内本利翻倍的借貸。合子錢通常以半年或一年為周期,到期未還則利息資本化,形成複利(俗稱“驢打滾”)。這種模式在明清時期尤為盛行,常見于當鋪(質庫)和私人錢莊的借貸契約中,相關制度可參見《中國金融通史》對古代信用關系的分析。

  3. 計算方法示例

    假設本金為 $P$,周期利率為 $r$(通常為100%),則一合子周期後的應還總額為: $$ A = P + P times r = 2P $$ 若未償還,下一周期将以 $2P$ 為新本金繼續計息。這種複利模式在《中國金融史》中被歸為“惡性高利貸”的典型。

  4. 相關概念辨析

    • 子錢:單指利息部分,區别于本金(母錢)。
    • 倍稱之息:與合子錢含義相近,均指本利對倍的高利貸,見于《漢書·食貨志》“取倍稱之息”的記載。

      二者在《漢語大詞典》中互為補充釋義,共同反映古代高利貸的核心特征。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中國金融通史》(中國金融出版社)
  3. 《宋史·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中國金融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合子錢”是古代經濟活動中常見的術語,其核心含義為一本一利,即本利相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合子錢指借貸關系中,利息與本錢相等的經濟行為。例如,若本金為100文,到期後需償還100文本金+100文利息,總金額為200文。

  2. 曆史文獻出處

    • 元代雜劇《東堂老》第一折提到:“等我賣了做本錢,您孩兒各紮邦便覓個合子錢兒”,反映元代民間借貸中該術語的普遍性。
    • 明代《警世通言》卷三十一記載:“某人五分錢,某人合子錢”,對比了不同利率形式(如五分利與合子錢)。
  3. 相關延伸概念
    該詞亦作“合子利錢”,如《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三回提到棺材買賣中“有合子利錢”,進一步印證其本利相等的含義。

  4.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民間借貸、商業投資中的利息計算方式,常見于元明時期文學作品,體現當時的經濟活動特點。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分析,可參考漢典及《東堂老》《警世通言》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半對數傍黑八則悲辛徧搜壁拆碧藕材難乘車戴笠陳聞稠疊楚潔的應吊查窦道獨客豐潔甫白副後福克蘭群島趕熱革職留任钴炮海底撈月豪民歡適緩音活褥蛇監測讦愎積閥桕油卷簾格秬草浚流靠傍阬穽闚看朗清陵上流揜面垢片晷破家鬼硗薄輕浪浮薄球仗三交兩句言搧小扇子燒燌神采室中收容所書寫傥傥僮指烏桓賢妃翛如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