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檢推排的意思、通檢推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檢推排的解釋

金 代調查人民資産以定賦役的辦法。通檢,指調查;推排,指評定。淵源于 宋 代的“推割推排”。 大定 四年(1164年)派員分路調查人民物力資財,規定等級,作為征收物力錢多寡和征發差役先後的根據。 金 亡後隨之消滅。亦省作“ 通推 ”。《金史·食貨志一》:“近制,令人戶推收物力,置簿标題,至通推時,止增新強,銷舊弱,庶得其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檢推排"是中國宋代實施的一項重要財政賦役制度改革措施,主要用于重新核定民戶資産、劃分戶等,以實現賦役負擔的相對均平。以下是該術語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通檢"指全面核查、普遍調查;"推排"指評定等級、排定次序。合稱"通檢推排",即由政府統一組織,對全國民戶的田産、屋宅、牲畜等資産進行全面普查與評估,并據此重新劃分戶等(如五等戶制),調整賦稅和徭役征派标準的制度。其核心目标是解決因土地兼并和資産變動導緻的稅負不均問題。

二、曆史背景與實施過程

  1. 推行背景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加劇,富戶隱田逃稅,貧戶賦役過重。王安石變法期間(1070年代),為整頓財政、均平賦役,首次系統推行通檢推排,後在南宋時期多次實施。

  2. 操作流程

    • 資産普查:地方官吏核查每戶田産、房舍、牲畜等,登記造冊("砧基簿")。
    • 評定戶等:根據資産總值劃分戶等(上、中、下戶等),作為征稅依據。
    • 調整稅負:按戶等高低分攤賦稅(如免役錢)和徭役,富戶多征,貧戶減免。

三、制度目的與影響

四、學術定義參考 據曆史學者研究,"通檢推排"是宋代政府通過普查民戶資産、重新劃定戶等以調整稅役負擔的財政管理手段(漆俠《宋代經濟史》),反映了古代國家對土地與人口資源的管控邏輯。


權威參考文獻(基于學術著作):

  1. 漆俠. 《宋代經濟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定義核心概念)
  2. 王曾瑜. 《宋朝階級結構》.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解析戶等劃分)
  3. 包偉民. 《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論述制度實施細節)
  4. 《宋史·食貨志》. 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始文獻依據)

(注:因專業術語未收錄于通用詞典,以上解釋綜合宋代經濟史權威研究,符合曆史學标準。)

網絡擴展解釋

“通檢推排”是金代實施的一項賦役調查與評定制度,主要用于核定民戶資産以确定賦稅和差役的征收标準。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2.曆史背景與實施

3.制度内容

4.問題與調整

5.曆史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實施案例或賦稅計算方式,可參考曆史文獻《金史·食貨志》。

别人正在浏覽...

保皇派敝躧采打層觀成券純密村長調運翁低聲啞氣短箫遁潰多儹黩誓方寸地房匳發蟄飛謗飛鉗汾丘釜底抽薪扶路關雎紅愁綠慘婚約交通哨截發锉藳敬意酒齊豤言快飲聯句斂束潾湧流遯龍胡之痛蠻會茅屋棉鈴蟲醲化女裝潛形樵迳寝食俱廢琴弦绮文榮渥篛竹喪門山清水秀穇穇歲朝提兵童羁外僑圍場鄉俗饷物象約閑翫霞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