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檢推排的意思、通檢推排的詳細解釋
通檢推排的解釋
金 代調查人民資産以定賦役的辦法。通檢,指調查;推排,指評定。淵源于 宋 代的“推割推排”。 大定 四年(1164年)派員分路調查人民物力資財,規定等級,作為征收物力錢多寡和征發差役先後的根據。 金 亡後隨之消滅。亦省作“ 通推 ”。《金史·食貨志一》:“近制,令人戶推收物力,置簿标題,至通推時,止增新強,銷舊弱,庶得其實。”
詞語分解
- 通檢的解釋 .普遍調查。《金史·世宗紀上》:“己卯,命 泰寧軍 節度使 張弘信 等二十四人分路通檢諸路物力。”《金史·食貨志一》:“通檢,即《周禮》大司徒三年一大比,各登其鄉之衆寡、六畜、車輦,辨物行徵之制也。”
- 推排的解釋 .排斥;排擠。 漢 王充 《論衡·書虛》:“ 孔子 生時推排不容,故歎曰:‘鳳鳥不至, 河 不出圖,吾已矣夫!’生時無祐,死反有報乎?”《晉書·董京傳》:“或見推排駡辱,曾無怒色。” ********* 《無題
網絡擴展解釋
“通檢推排”是金代實施的一項賦役調查與評定制度,主要用于核定民戶資産以确定賦稅和差役的征收标準。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通檢:指對民戶資産(包括人口、土地、車馬、資財等)進行全面調查。
- 推排:指根據調查結果評定資産等級,作為征收賦役的依據。
2.曆史背景與實施
- 起源:仿效宋代“推割推排”制度,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年)首次推行,旨在解決賦役不均問題。
- 操作方式:派遣官員分路清查全國物力,每三年核查一次,動态調整戶等和賦稅額度。
3.制度内容
- 調查範圍:涵蓋人口、驅奴、土地、車馬、資財等,核定財産總額後征收“物力錢”(財産稅)。
- 戶等劃分:将民戶分為上、中、下三等,差役征發按等級排序。
4.問題與調整
- 初期弊端:因标準不一、官吏苛酷,導緻賦役不均,百姓負擔加重。
- 改進措施:金世宗頒布“通檢地土等第稅法”,章宗時期進一步簡化推排流程,并推廣至猛安謀克(女真族軍事組織)。
5.曆史影響
- 作用:一定程度上均平了賦役,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但執行中仍存在官吏腐敗問題。
- 消亡:隨着金朝滅亡,該制度逐漸廢止。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實施案例或賦稅計算方式,可參考曆史文獻《金史·食貨志》。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通檢推排:
通檢推排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組,具體意思是指在工作和事務中對文件、資料等進行仔細檢查、分析和整理,并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通檢推排》由偏旁部首組成,其中“通”字的部首是辶,共有10畫;“檢”字的部首是木,共有12畫;“推”字的部首是扌,共有11畫;“排”字的部首是扌,共有12畫。
來源和繁體:
《通檢推排》這個詞組是現代漢語詞彙,源自古代的文獻和經典文化,沒有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但《通檢推排》這個詞組的字形在古代寫法中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1. 我們應該對每個文件進行通檢推排,确保工作的順利進行。
2. 這份資料經過仔細通檢推排後,最終形成了一份完整的報告。
組詞:
- 通檢:仔細檢查、審查。
- 推排:整理、歸類。
近義詞:
- 審核:審查、檢查。
- 整理:整頓、整饬。
反義詞:
- 忽略:疏忽、忘記。
- 混亂:雜亂、不整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