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少,心裡想要做的事情多。謂心願一時難以實現。 清 黃宗羲 《與李杲堂陳介眉書》:“惟是 旦中 生平之志,不安于九品之下中,故銘言日短心長,身名就剝,所以哀之者至矣。”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六:“ 王夢樓 雲:‘……未吸神髓,故易於決捨;如果深造有得,必愁日短心長,孜孜不及,焉有餘功,旁求考據乎?’”
“日短心長”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析如下:
該成語指“時間少,但心中想要完成的事情多”,常用來形容心願或理想因時間不足而難以實現的狀态。例如,人們可能用它感慨人生短暫、抱負未竟,或表達對現實限制的無奈。
最早出自清代黃宗羲《與李杲堂陳介眉書》:“惟是旦中生平之志,不安於九品之下中,故銘言日短心長,身名就剝,所以哀之者至矣。”。文中通過“日短心長”表達對友人志向高遠卻因現實束縛未能施展的惋惜。
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引王夢樓之言:“如果深造有得,必愁日短心長,孜孜不及,焉有馀功,旁求考據乎?”,此處強調專注于學問時對時間不足的焦慮。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含中性色彩,結構為緊縮式,可作謂語或定語。
雖未明确提及近義詞,但該成語與“力不從心”“志大才疏”有相似語境,均涉及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不過“日短心長”更側重時間限制,而非能力不足。
從情感上看,它既包含對未盡之志的遺憾(如黃宗羲原文的哀歎),也隱含積極追求理想的意味(如王夢樓例中“孜孜不及”的勤勉)。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無奈或自勉的傾向。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清代文獻《隨園詩話》或黃宗羲文集。
《日短心長》是一句成語,意指人們在日子短暫的時候會倍加珍惜、用心經營。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更加珍惜時間,用心去做事。
《日短心長》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
“日”是一個漢字部首,讀音為“rì”,表示太陽、時間等含義;
“短”是一個漢字部首,讀音為“duǎn”,表示短暫、不長久的含義;
“心”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讀音為“xīn”,表示心思、内心等含義;
“長”是一個漢字部首,讀音為“cháng”,表示長久、延續的含義。
《日短心長》是一個現代成語,由中國人民自行創造,沒有特定的來源故事。這個成語的意義和用法根據大家對時間的理解和生活經驗總結而成。
《日短心長》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日短心長」。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日短心長》,具體的古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然而,成語的意義并沒有變化。
1. 在有限的假期裡,我們應該把《日短心長》的思維貫徹到底,充分利用每一天。
2. 時間過得很快,我們要學會《日短心長》,不要将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瑣碎的事情上。
根據《日短心長》這個成語的意思,可以衍生出其他相關的詞彙:
日子、時間、短暫、心思、長久等。
與《日短心長》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虛度年華、頃刻之間、一息尚存、聚沙成塔等。
與《日短心長》意思相反的成語有:
長時間、拖泥帶水、鳴金收兵、無窮無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