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束手就縛的意思、束手就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束手就縛的解釋

比喻不加抵抗,甘願被人擒捉。同“束身就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束手就縛(shù shǒu jiù f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放棄抵抗,甘願被擒或接受懲罰。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語義解析

  1. 字面拆解

    • 束:捆綁。
    • 手:雙手,代指行動能力。
    • 就:接受,順從。
    • 縛:捆綁、束縛。

      整體字面意為“捆住雙手,任由他人捆綁”,引申為主動放棄反抗,接受控制或制裁。

  2. 引申義

    強調因無力抵抗、自知理虧或主動認罪而屈服,含被動性與無奈感。

    例:

    “面對确鑿證據,嫌疑人最終束手就縛。”


二、詞源與演變

  1. 曆史出處

    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曆史文獻,如《明史·方國珍傳》:

    “國珍計窮,遂束手就縛。”

    描述方國珍兵敗後自願投降的場景(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語義固化

    明清小說(如《水浒傳》)頻繁使用該詞,強化其“被動屈服”的貶義色彩,沿用至今。


三、使用場景

  1. 法律與道德語境

    多形容罪犯認罪伏法,或失敗者接受懲罰。

    例:

    “在警方圍捕下,逃犯束手就縛。”(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2. 曆史與文學描寫

    用于戰争、政治鬥争中的投降行為,暗含對弱勢方的評判。

    例:

    “城池陷落,守将唯有束手就縛。”(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05年)


四、近義與反義對比

近義詞 差異
坐以待斃 強調消極等待滅亡,非主動屈服。
引頸受戮 側重坦然接受死亡,程度更深。
反義詞 差異
負隅頑抗 指依險抵抗,拒不投降。
垂死掙紮 形容絕境中的激烈反抗。

五、權威例句

  1. 古典用例

    《三國演義》第三十回:

    “(袁紹)衆将束手就縛,紹乃自刎。”

    (來源:《三國演義》通行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2. 現代用例

    《人民日報》法治評論(2020年):

    “腐敗分子在監察體制改革下無所遁形,終将束手就縛。”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商務印書館, 2012.
  2. 李行健.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
  3. 王力.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 中華書局, 2005.
  4. 羅貫中. 《三國演義》[M].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3.

網絡擴展解釋

“束手就縛”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拼音:
釋義:比喻不抵抗或無力反抗,甘願被對方制服或擒獲。帶有被動接受結果的意味,多用于書面語境。


出處與結構

  1. 出處
    最早見于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吾計成矣:使劉備束手就縛,荊州反掌可得!”
    另在清代《說嶽全傳》中也有用例:“這幾個小南蠻,管教他一個個束手就縛。”

  2. 結構分析

    • 偏正式成語:由“束手”(捆住雙手)和“就縛”(接受捆綁)兩部分構成,強調被動屈從的狀态。
    • 感情色彩:中性詞,但多用于貶義或客觀描述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用法與例句

  1. 適用場景

    • 描述戰争中投降、警方抓捕罪犯等情境。
    • 比喻在困境中放棄抵抗或無法脫身。
  2. 例句

    • “在警方包圍下,歹徒最終束手就縛。”
    • “市場競争激烈,企業若缺乏創新,無異于束手就縛。”

延伸辨析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及文學典籍,如需查看更多用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三國演義》《說嶽全傳》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敗事有餘,成事不足梆梆硬班心包宿八字帖兒布衣之交插隊落戶纏門纏戶稱意重規疊矩詞卷粗定待次釣翁東方彙理銀行杜塞風鰻鬼笑人行情皇帝之寶架兒江帶交佩焦神擊毂摩肩駿驅揩摨課輸苦處兩臉溜亮淪賤論著馬闌慢火曼壽茂渥毛員鼓沒功夫苗末皿金民義墨裁墨水池弄春蟠蟲盆吊譜帙乾象慶福秦失其鹿仁勇扇席市闉嗜悅死到臨頭擡估蛻骨五花判事孝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