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息的意思、帖息的詳細解釋
帖息的解釋
(1).馴服;平服。 唐 無名氏 《李謩》:“ 李生 再拜,衆皆帖息,乃散。”《明史·熊概傳》:“已,悉捕豪惡數十輩,械至京,論如法。於是奸宄帖息。”
(2).安息,安甯。 宋 沉遘 《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墓志銘》:“公不為動,閭裡帖息。”《宋史·張詠傳》:“時民間訛言有白頭翁午後食人兒女,一郡嚣然。至暮,路無行人。既而得造訛者戮之,民遂帖息。” 明 宋濂 《中書省丞相星吉公神道碑銘》:“ 至順 元年,遷 河東 、 山西 道肅政廉訪使,薅姦剔穢,煦其朽枯,境内帖息。”
(3).補貼利息。《宋史·食貨志下一》:“ 兩浙路 鈔旁定帖息錢, 湖 、 常 、 溫 、 秀 州無額上供錢, 淮南路 添酒錢等,并行截節,更不充應奉支用。”
詞語分解
- 帖的解釋 帖 è 學習寫字時摹仿的樣本:碑帖。字帖。畫帖。 帖 ě 便條:字帖兒。 邀請客人的紙片:帖子。請帖。 寫着生辰八字的紙片:庚帖。換帖。 量詞,用于配合起來的若幹味湯藥:一帖中藥。 帖 ē 妥適:
- 息的解釋 息 ī 呼吸時進出的氣:鼻息。喘息。歎息。窒息。瞬息萬變。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甯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繁殖,滋生:休養生息。滋息。 音信:消息。信息。 兒女:子息。 利錢:息
網絡擴展解釋
“帖息”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一、馴服;平服
指通過威懾或強制手段使他人順從、平息事态。例如:
- 唐代《李謩》記載:“李生再拜,衆皆帖息,乃散”,描述衆人因李生的舉動而平息騷動。
- 《明史·熊概傳》提到嚴懲惡徒後“奸宄帖息”,體現通過法律手段恢複秩序。
二、安息;安甯
形容環境或人心的安定狀态。例如:
- 宋代沈遘的墓志銘記載“閭裡帖息”,指百姓生活安甯。
- 《宋史·張詠傳》中,通過懲治造謠者使“民遂帖息”,強調社會恢複平靜。
三、補貼利息(較少用)
指經濟活動中對利息的補償或減免。例如:
- 《宋史·食貨志》提到“兩浙路鈔旁定帖息錢”,涉及官方對利息的調控。
注意區分“貼息”
“貼息”為金融術語,指票據貼現時支付的利息(如銀行将未到期票據兌換為現金時扣除的利息)。與“帖息”雖同音,但含義不同,需根據上下文判斷。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詞義,古籍中多指前兩類,現代經濟文本可能涉及第三類或“貼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帖息> 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
意思
帖息(tiē xī)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拜訪或給予問候,傳遞祝福或慰問”的含義。它包含了拜訪、問候、祝福和慰問等友好的行為和祝福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帖(tiē)字的部首是巾,帖字的筆畫數為5畫。息(xī)字的部首是心,息字的筆畫數為10畫。
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
來源
帖息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帖字源自于古代的蔔辭文獻,原意為“封信”,後來引申為“拜訪、見面”。息字最早的意義是“呼吸”,後來引申為“消息、消息傳遞”。
繁體
帖(帖子)的繁體為貼。息(亟息)的繁體為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帖(帖子)的寫法與現代相似,而息一字的古代寫法為「息」字中間有個「+」且上下連線,表示息氣平穩的樣子。
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例句
1. 我今天去帖息了老師,看望了他。
2. 他給我帖息,告訴我他已經安全抵達。
組詞
1. 卓帖(zhuō tiē):展示出色的帖子。
2. 帖子(tiē zi):附有消息或通知的字紙或紙片。
3. 入帖(rù tiē):赴宴帖讓人帖過來。
4. 宜帖(yí tiē):合適的信件。
近義詞
拜訪、問候、祝福、慰問
反義詞
疏忽、忽略、冷淡、無問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