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搪突的意思、搪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搪突的解釋

亦作“ 搪揬 ”。冒犯;抵觸;接觸。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體别》:“是故彊毅之人,狠剛不和,不戒其彊之搪突,而以順撓厲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難與入微。” 晉 法顯 《佛國記》:“旃荼羅名為惡人,與人别居。若入城市,則擊木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不相搪揬。” 清 黃宗羲 《避地賦》:“誰謂莫來莫往兮,亦有麋鹿之搪揬。”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洪稚存》:“ 朱 正色曰:‘吾為君之師輩,乃敢搪突若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搪突”是漢語中表示冒犯、沖撞的動詞,其詞義發展與古代漢語通假現象密切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搪”通“唐”,故“搪突”即“唐突”,指言語或行為上的冒失舉動。該詞最早見于東漢文獻,《後漢書·桓譚傳》載有“搪突賢考”用例,意指冒犯賢者。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搪”本義為抵擋,《說文解字注》釋作“以手堂之”,後借作“唐”表虛妄義;“突”在甲骨文中象犬從穴中猝出,二者組合構成“突然沖撞”的意象。在近義詞系譜中,《古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其與“冒犯”“沖撞”存在細微差異:“搪突”側重無意過失,而“冒犯”多含主觀故意。

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現代漢語詞典》标注為書面語,常見于曆史文獻引述或仿古語境。如《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搪突官軍”即形容軍隊行進時的無序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搪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發音與注音

2.基本含義

“搪突”主要有兩層含義:

3.詳細解釋

4.使用場景與例句

5.近義詞

“搪突”核心含義為“冒犯”或“接觸”,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其古漢語特征明顯,現代多用于書面或學術讨論,日常交流中建議使用更通俗的替代詞(如“冒犯”“推脫”)。

别人正在浏覽...

暗唱案衛凹版百世保護人拔選迸亡碧藍兵備道炳露避閃摛文待業東道主對值蠹民梗政沸煎賦客改悟龜蟲詭術過卻曷嘗昏邁降赦經見九川就職舉駮困守阆風巅老貌老氣橫秋勞主連天匝地斂諧靈捷令聞令望栾栾睩睩納言披沙秋宵去梯壤樹軟水山郎詩僧收報機收煞太陽燈貪賴韬曜含光鐵碇推盡土溜侂生望譽無處五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