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息的意思、帖息的详细解释
帖息的解释
(1).驯服;平服。 唐 无名氏 《李謩》:“ 李生 再拜,众皆帖息,乃散。”《明史·熊概传》:“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於是奸宄帖息。”
(2).安息,安宁。 宋 沉遘 《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墓志铭》:“公不为动,閭里帖息。”《宋史·张咏传》:“时民间讹言有白头翁午后食人儿女,一郡嚣然。至暮,路无行人。既而得造讹者戮之,民遂帖息。” 明 宋濂 《中书省丞相星吉公神道碑铭》:“ 至顺 元年,迁 河东 、 山西 道肃政廉访使,薅姦剔秽,煦其朽枯,境内帖息。”
(3).补贴利息。《宋史·食货志下一》:“ 两浙路 钞旁定帖息钱, 湖 、 常 、 温 、 秀 州无额上供钱, 淮南路 添酒钱等,并行截节,更不充应奉支用。”
词语分解
- 帖的解释 帖 è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帖。字帖。画帖。 帖 ě 便条:字帖儿。 邀请客人的纸片:帖子。请帖。 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庚帖。换帖。 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一帖中药。 帖 ē 妥适:
- 息的解释 息 ī 呼吸时进出的气:鼻息。喘息。叹息。窒息。瞬息万变。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宁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繁殖,滋生:休养生息。滋息。 音信:消息。信息。 儿女:子息。 利钱:息
网络扩展解释
“帖息”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驯服;平服
指通过威慑或强制手段使他人顺从、平息事态。例如:
- 唐代《李謩》记载:“李生再拜,众皆帖息,乃散”,描述众人因李生的举动而平息骚动。
- 《明史·熊概传》提到严惩恶徒后“奸宄帖息”,体现通过法律手段恢复秩序。
二、安息;安宁
形容环境或人心的安定状态。例如:
- 宋代沈遘的墓志铭记载“閭里帖息”,指百姓生活安宁。
- 《宋史·张咏传》中,通过惩治造谣者使“民遂帖息”,强调社会恢复平静。
三、补贴利息(较少用)
指经济活动中对利息的补偿或减免。例如:
- 《宋史·食货志》提到“两浙路钞旁定帖息钱”,涉及官方对利息的调控。
注意区分“贴息”
“贴息”为金融术语,指票据贴现时支付的利息(如银行将未到期票据兑换为现金时扣除的利息)。与“帖息”虽同音,但含义不同,需根据上下文判断。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词义,古籍中多指前两类,现代经济文本可能涉及第三类或“贴息”。
网络扩展解释二
<帖息> 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
意思
帖息(tiē xī)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拜访或给予问候,传递祝福或慰问”的含义。它包含了拜访、问候、祝福和慰问等友好的行为和祝福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帖(tiē)字的部首是巾,帖字的笔画数为5画。息(xī)字的部首是心,息字的笔画数为10画。
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
来源
帖息一词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帖字源自于古代的卜辞文献,原意为“封信”,后来引申为“拜访、见面”。息字最早的意义是“呼吸”,后来引申为“消息、消息传递”。
繁体
帖(帖子)的繁体为貼。息(亟息)的繁体为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帖(帖子)的写法与现代相似,而息一字的古代写法为「息」字中间有个「+」且上下连线,表示息气平稳的样子。
例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例句
1. 我今天去帖息了老师,看望了他。
2. 他给我帖息,告诉我他已经安全抵达。
组词
1. 卓帖(zhuō tiē):展示出色的帖子。
2. 帖子(tiē zi):附有消息或通知的字纸或纸片。
3. 入帖(rù tiē):赴宴帖让人帖过来。
4. 宜帖(yí tiē):合适的信件。
近义词
拜访、问候、祝福、慰问
反义词
疏忽、忽略、冷淡、无问候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