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帖息的意思、帖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帖息的解释

(1).驯服;平服。 唐 无名氏 《李謩》:“ 李生 再拜,众皆帖息,乃散。”《明史·熊概传》:“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於是奸宄帖息。”

(2).安息,安宁。 宋 沉遘 《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墓志铭》:“公不为动,閭里帖息。”《宋史·张咏传》:“时民间讹言有白头翁午后食人儿女,一郡嚣然。至暮,路无行人。既而得造讹者戮之,民遂帖息。” 明 宋濂 《中书省丞相星吉公神道碑铭》:“ 至顺 元年,迁 河东 、 山西 道肃政廉访使,薅姦剔秽,煦其朽枯,境内帖息。”

(3).补贴利息。《宋史·食货志下一》:“ 两浙路 钞旁定帖息钱, 湖 、 常 、 温 、 秀 州无额上供钱, 淮南路 添酒钱等,并行截节,更不充应奉支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帖息是金融领域的专业术语,指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向银行兑现时,银行按市场利率扣除的利息。其核心含义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术语定义与计算原理

帖息本质是资金时间价值的体现。当持票人提前兑付未到期票据(如商业汇票)时,金融机构会根据贴现率扣除利息。计算公式为: $$ 帖息 = 票面金额 times 贴现率 times frac{剩余天数}{360} $$ 例如面额100万元、剩余90天的汇票,按5%贴现率计算,帖息为:

$1,000,000 times 5% times frac{90}{360} = 12,500$元

持票人实际获得987,500元。

二、经济学内涵

帖息现象反映了信用货币的流动性溢价。票据贴现实质是短期融资行为,帖息相当于资金需求方为获取流动性所支付的代价。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明确规定,贴现利率需参照同期市场利率水平。

三、实务应用场景

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票据贴现业务中,帖息构成银行中间收入的重要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条,票据的签发、取得须具有真实交易关系,帖息定价需遵循央行宏观调控导向。

权威参考来源

黄达《金融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278页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银发〔1997〕393号 第二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2020修正版 第十条、第七十条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超链接,文献信息可在中国知网、法律图书馆等权威平台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帖息”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驯服;平服

指通过威慑或强制手段使他人顺从、平息事态。例如:

二、安息;安宁

形容环境或人心的安定状态。例如:

三、补贴利息(较少用)

指经济活动中对利息的补偿或减免。例如:


注意区分“贴息”

“贴息”为金融术语,指票据贴现时支付的利息(如银行将未到期票据兑换为现金时扣除的利息)。与“帖息”虽同音,但含义不同,需根据上下文判断。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词义,古籍中多指前两类,现代经济文本可能涉及第三类或“贴息”。

别人正在浏览...

悲田采取策使骋迈宸奎传种川资出手得卢凑付低隘地震仪分建坟兆浮沈俯首帖耳甘于共价化合物公信光岳管饲规戒和蕃合火回天运斗回汀醮祀借镜观形济涉脍残媿荷哭主力墨离畔门弟抹衣奇表起补情性亲事官柔合三史涩赤煞风景绳锯木断石沉大海甩发睡寐丝绣缩头缩脑薹芥跳布札铁板不易土城脱套换套畏栗厢蓝旗香芸小业种歇处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