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齊 東昏侯 賜給 蔣侯 神的封號。《南史·齊紀下·東昏侯》:“又偏信 蔣侯 神,迎來入宮,晝夜祈禱……遂加位相國,末又號為‘靈帝’。”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拜 蔣侯 為‘靈帝’,弋白雁為國賓。”
關于“靈帝”一詞的詳細解釋,綜合不同來源的信息如下:
靈帝是南朝齊東昏侯蕭寶卷賜予“蔣侯神”的封號。據《南史·齊紀下》記載,東昏侯沉迷于祭祀蔣侯神(民間信仰中的神祇),甚至将其迎入宮中晝夜祈禱,并加封為“相國”,後升為“靈帝”。這一行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對民間信仰的推崇和政治利用。
東漢時期亦有“漢靈帝”劉宏(157-189年),是東漢第十二位皇帝,以昏庸和“黨锢之禍”聞名。但需注意,此“靈帝”為谥號,與南朝封號無直接關聯。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靈帝”解釋為成語,形容“靈活聰明的統治者”,并稱其源自《後漢書·楊震傳》。但此說法未見于高權威曆史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靈”字本義與神靈、機敏相關,“帝”則指統治者或神祇,組合成“靈帝”後在不同語境中含義差異較大,需結合具體史料解讀。
建議:若用于學術研究,建議以《南史》《後漢書》等正史記載為準;若為文學創作,需注意語境區分。
《靈帝》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指的是有智慧和能力超凡出衆的皇帝。這個詞常用來形容某位皇帝在治理國家、處理事務方面具有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靈帝的部首是火字旁,由“火”字旁和“令”字構成。
靈帝的總筆畫數為8畫。
靈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曆史,特指東漢末年的一位著名皇帝,名字為劉宏(AD167年至AD188年在位)。為了表達其在治理時表現出的智慧和能力,人們将他稱為靈帝。
在繁體中,靈帝通常寫作「靈帝」。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靈帝可以以其他方式書寫,例如「靈帝」、「陵帝」等。這些變體寫法有時可以用來表達特定皇帝的尊號。
1. 東漢時期的靈帝在治理國家方面表現出非凡的能力和智慧。
2. 唐朝的靈帝李治以弘揚文化為己任。
靈帝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組,例如:
1. 靈帝之才
2. 睿智的靈帝
與靈帝具有類似或相近意義的詞語包括:
1. 有才能的皇帝
2. 聰明的帝王
與靈帝意義相反的詞語包括:
1. 平庸的君王
2. 無能的帝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