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室土階”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為máo shì tǔ jiē,意為“茅草蓋的屋頂,泥土砌的台階”,形容房屋簡陋或生活儉樸。該成語通過簡樸的居住環境,體現安貧樂道或物質條件匮乏的狀态。
最早見于南朝宋·範晔《後漢書·班固傳》:“扶風掾李育,經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階。”。這一記載反映了古代文人學者淡泊名利、專注學問的生活态度。
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簡樸生活的推崇,尤其在儒家思想中,物質簡樸與精神富足常被并提。現代使用中,可借以倡導節儉或描述曆史人物的清貧風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成語詞典。
茅室土階,這個詞是指住在茅草舍内的人所踏的土地台階。它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茅”、“室”、“土”和“階”。下面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的解析。
拆分部首:
茅 - 由草字頭組成
室 - 由宀部(寶蓋頭)組成
土 - 由十字部組成
階 - 由門字旁組成
筆畫:
茅 - 由5畫組成
室 - 由9畫組成
土 - 由3畫組成
階 - 由9畫組成
根據這個詞的字面意思,茅室土階指的是古時候茅草舍内的土地台階。
在繁體中,茅室土階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茅室土階的寫法與現在相同。
例句:
1. 我每天踏着茅室土階,來到山頂望着遠方。
2. 雨後,茅室土階上的泥土被洗得幹淨利落。
相關詞語:
組詞:茅草、土地、階梯
近義詞:草地台階
反義詞:水泥台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