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椀茶的意思、七椀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椀茶的解釋

唐 盧仝 《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詩:“一椀喉吻潤;兩椀破孤悶;三椀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椀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六椀通仙靈;七椀喫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言飲茶不須七碗即“通仙靈”,極贊茶之妙用。後即以“七椀茶”作為稱頌飲茶的典實。 宋 蘇轼 《六月六日以病在告獨遊湖上諸寺晚谒損之戲留一絕》:“何須 魏帝 一丸藥,且盡 盧仝 七椀茶。” 元 耶律楚材 《和楊彥廣韻》:“探玄渾似三杯酒,清興何消七椀茶。” 元 馬緻遠 《陳抟高卧》第四折:“泛一甌瑞雪香,生兩腋松風響,潤不得七碗枯腸,辜負一醉無憂老 杜康 ,誰信您 盧仝 健忘?” 清 捧花生 《畫舫馀譚》:“酒樓廢而茶園興,豈肥腸滿腦者,饜飫既深,亦思乞靈於七椀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椀茶

指唐代詩人盧仝《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詩中描繪的連飲七碗茶後達到的飄然境界,後成為品茶文化中超凡脫俗、精神升華的經典意象。

一、文學溯源與核心含義

盧仝在詩中細緻刻畫了飲茶七碗的不同感受:

  1. 一碗喉吻潤——解渴生津;
  2. 二碗破孤悶——消解煩憂;
  3. 三碗搜枯腸——激發文思;
  4. 四碗發輕汗——身心舒暢;
  5. 五碗肌骨清——通體澄澈;
  6. 六碗通仙靈——神遊太虛;
  7.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羽化登仙之感。

    此過程由生理體驗遞進至精神超脫,奠定了“七椀茶”作為茶道至高境界的文化符號。

二、文化内涵的延伸

  1. 茶道哲學象征

    代表飲茶從物質需求升華為精神修養,契合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宋代蘇轼“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化用此典,強調茶的精神療愈價值。

  2. 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

    明清茶書如《茶疏》《煮泉小品》多次引用盧仝詩,将“七椀”視為品茶悟道的标杆,賦予其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意涵。

三、曆史影響與權威诠釋

附:盧仝原詩節選(印證核心意象)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參考來源:

  1. 盧仝《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全唐詩》卷388,中華書局1960年版。
  2. 蘇轼《遊諸佛舍一日飲酽茶七盞》,《蘇轼詩集》卷10,中華書局1982年版。
  3. 許次纾《茶疏·飲啜》,明萬曆刻本。
  4. 《漢語大詞典》“七椀茶”詞條,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5. 姚國坤《中國茶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七椀茶”是中國古代文學中與飲茶文化相關的經典典故,源自唐代詩人盧仝的茶詩《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其核心含義是通過七碗茶的品飲過程,描繪茶帶來的身心升華體驗,後演化為對飲茶意境的贊美。具體解析如下:


詞義來源與文學背景

  1. 出處
    該詞出自盧仝的茶詩《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詩中寫道: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

    詩中通過遞進式的七碗茶飲,從解渴消乏到精神超脫,最終達到“通仙靈”“生清風”的忘我境界,将飲茶提升至哲學與美學的層面。

  2. 文化意象

    • “玉川”代指茶:盧仝自號“玉川子”,因嗜茶聞名,後世文人(如陸遊、元好問)常以“玉川”借代茶或茶事()。
    • “七椀”的象征:七碗茶并非實指飲茶量,而是以虛數表達飲茶過程中的層次感,強調茶對身心的滌蕩與升華作用。

詞義延伸與用法

  1. 飲茶的美譽
    “七椀茶”成為贊茶妙用的代稱,常用于詩詞中表達對茶文化的高度推崇。例如蘇轼曾化用此典:“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

  2. 文字結構解析

    • 讀音:qī wǎn chá(“椀”為“碗”的異體字,現通用“碗”)。
    • 詞性:名詞,多用于文學語境。
    • 引申義:超脫凡俗、精神自由的隱喻。

現代應用與注意

若需進一步探讨茶詩或盧仝的創作背景,可參考《全唐詩》或茶文化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敗缺報更變電站秉穗筆順慅擾成活饬兵楚酸村強儋耳翁抵距丁字步東山藩盾風衢幹陬高産公私交困骨董鋪害勝候卒會推緘縢茭白交際明星嫁妝靜棂齑身粉骨九賦即刑踡卧俊穎跨下狼蔔食累離麗富浏如六枝兒碌碌庸才庬澒毛女洞謀聽計行牧戶恁憑匹夫之勇瓶夥前廊啟殡稔熟森标身前司地鎖呐太宗玩忽喂草鎢鋼吳先主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