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lk quickly and keep away] 躲避;規避;快走躲開
遙見奔馬,趨避路旁
(1).疾走回避。《史記·吳王濞列傳》:“ 錯 趨避東廂,恨甚。” 宋 陸遊 《容齋燕集詩序》:“車騎雍容,行者趨避。”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辛丑二宗伯》:“至雲 沉 某父子,嘗從大夫之後,偶因出遊,未遑趨避。而衷甲之士,奮呼羣起,幾不獲生焉。”參見“ 趨辟 ”。
(2).指趨利避害;趨吉避兇。 明 李贽 《複鄧鼎石書》:“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趨避。”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故聖人以陰陽之消長,示人事之進退,俾知趨避而已。” 歐陽山 《苦鬥》七八:“凡事都要打點打點,風頭不對,就要趨避一下,逢兇化吉雲雲。”
“趨避”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一、基本含義
“趨避”由“趨”(快速行動)和“避”(躲避)組成,指迅速避開危險或困難的處境。既可用于描述個人面對威脅時的本能反應(如躲避車輛),也可引申為組織或國家在危機中采取保護性策略。
二、來源與用法
三、語境與示例
四、近義與反義
該詞既包含具體行為描述,也蘊含策略性思維,需結合語境判斷其指向。如需進一步探究心理學或社會學中的趨避理論,建議參考專業文獻。
趨避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走”和“辶”。
“走”是漢字的基本部首之一,表示動作“走”的意思;“辶”(辵)則是“走”的本義。由于“辵”本身極少用到,所以一般情況下可簡化為“⻌”。
趨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趨”是表示往某個方向快速行進或向某個目标靠近的意思,“避”指的是回避、躲避某種事物或情況。
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趨避」。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趨避可以寫作「趣避」,其中的“趣”表示興趣、愛好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快速行動的動作,與現代漢字中的“趨”相似。
以下是一些關于趨避的例句:
1. 他一見到老師生氣的樣子就急忙趨避。
2. 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動物根據生存需要會向適合的環境趨避。
3. 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勇敢面對,而不是選擇逃避和趨避。
組詞:趨勢、趨向、趨利避害、趨工避譏、趨炎附勢等。
近義詞:回避、躲避、迎合、追求。
反義詞:迎接、迎陳、直面、堅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