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放掉老虎,必留後患。 唐 陳子昂 《上西蕃邊州安危事》之一:“夫蕃戎之性,人面獸心,親之則順,疑之則亂……今阻其善意,逆其歡心,古人所謂放虎遺患,不可不察。”參見“ 放虎歸山 ”。
放虎遺患(fàng hǔ yí huàn)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為“放走老虎,留下禍患”,比喻因一時心軟或處置不當而放過敵人或禍根,導緻将來遭受更大的災禍。以下從釋義、出處、用法及權威引用角度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放”指釋放,“虎”象征兇險的敵人或禍害,“遺”即遺留,“患”指禍患。整體強調縱容危險因素會招緻後患。
引申比喻
多用于警示對敵人或隱患不可姑息,須徹底消除,否則将反受其害。如《漢語大詞典》釋義:“比喻放走敵人,自留禍根。”
該成語可追溯至《戰國策·秦策三》:“放虎于山,縱鲸于淵,必反為害。”後演變為“放虎遺患”。
唐代劉知幾《史通·惑經》明确使用:“放虎遺患,悔之無及。”指未能鏟除禍根而緻後患無窮。
應用場景
例句:“此次未能徹查貪腐,無異于放虎遺患。”
近義與反義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義:“放走老虎,留下禍患。比喻縱容壞人,自留後患。”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2年出版。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收錄條目并注音:“fàng hǔ yí huàn”,釋義強調“縱容敵人必招禍”。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古籍數據庫《中華典藏》
《史通·惑經》原文及注釋驗證成語早期用例。
來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該成語濃縮中國古代戰略思想(如《孫子兵法》中“窮寇勿迫”的反向警示),反映“除惡務盡”的生存智慧,至今廣泛用于政治、軍事及管理領域,警示風險控制的必要性。
放虎遺患(fàng hǔ yí huàn)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比喻放任危險存在或寬容敵人,導緻未來可能産生嚴重的後患。其核心警示人們在處理問題時需果斷,避免因疏忽或縱容而埋下隱患。
成語通過“放虎”這一具象行為,隱喻對威脅的寬容或疏忽,強調未雨綢缪的重要性。例如古代邊疆治理中,若對異族侵擾不嚴加防範,便可能引發長期動蕩。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背景,可參考《上西蕃邊州安危事》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百工衙百六八堦半世邊執别分長毂叢豔翠帟膽虛低色犯威法燭風禮風力水車風木含悲佛影覆師各司其職橫幅滑擦畫墁簡定降香監宅駕駛證街談巷語灸治具禮峻惡可巧邋遢鬼雷蜞廉義論建脈縷滅抑墨士南越驽馬戀棧豆嵌入親賞親賢虬須客撒镘三影郎中颯爽盛旨似箭在弦鐵誓侻陋頹俗丸赤白庑殿瑕礫獻笑斜楞邪佚席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