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oad]∶擔子
給我做一副挑擔
(2) [shoulder]∶挑上擔子
這條路沒法走車,隻好挑擔去送肥了
(1).以肩荷物。《元典章·兵部·禁例》:“各路差使人員往往強拖舖兵并鎮店百姓挑擔行李及牽船隻。”《明律·戶律·鹽法》:“挑擔馱載者,杖八十,徒二年。”
(2).方言。連襟的俗稱。指姐與妺的丈夫間的親戚關系。《茶香室叢鈔·稱謂之異》引 清 黎士宏 《仁恕堂筆記》:“ 甘州 人謂姊妹之夫曰挑擔。”
“挑擔”一詞有以下幾種含義及用法:
動詞:用肩挑運物品
指用扁擔等工具将物品扛在肩上運輸。例如《元典章》提到官員強令百姓“挑擔行李”,《明律》中規定違法挑擔者将受刑罰。
例句:“這條路沒法走車,隻好挑擔去送肥了”。
名詞:指擔子本身
即挑運時所用的工具或所承載的貨物。例如“給我做一副挑擔”。
在甘肅甘州(今張掖)等地方言中,“挑擔”是“連襟”的俗稱,指姐妹的丈夫之間的親屬關系。這一用法源于“兩人共同承擔家庭責任”的隱喻,後演變為親屬稱謂。
例句:清代《仁恕堂筆記》記載:“甘州人謂姊妹之夫曰挑擔”。
“挑擔”既可指具體勞動行為,也有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親屬稱謂。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6的完整内容。
《挑擔》這個詞通常指的是一個人用肩膀或者頭頂負重物品的動作或者行為。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扌”、“田”和“負”,部首為“扌”(shou3),總筆畫為十一筆。
“挑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會,那時人們使用肩膀或者頭頂來負載物品以便搬運,這個行為被稱為“挑擔”。在古代,挑擔是一種常見的勞動方式,尤其是在農村和市集之間的交通運輸中。
繁體字中,“挑擔”這個詞寫作「挑擔」。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挑」字的上部分寫作「少」,下部分寫作「又」。而「擔」字的上部分寫作「丷」,下部分則寫作「蔔」。這些寫法與現代漢字有一些不同,但仍然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演變過程。
以下是一些使用《挑擔》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組詞:
以下是一些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搬運、運載、背負
反義詞:卸下、放下、輕松
Overall, "挑擔"是指一個人肩膀或頭頂負重物品的動作或行為。它的拆分部首為"扌",總筆畫為十一筆。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會,當時人們使用肩膀或頭頂來搬運物品,這被稱為"挑擔"。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此詞的繁體字為「挑擔」。例句包括"他們挑擔趕着牛車穿越山區,日夜奔波。"和"年輕的農民工每天早晨去市場挑擔,希望能賣出更多的農産品。"相關的組詞有"挑水"和"挑戰",而近義詞包括"搬運"、"運載"和"背負",反義詞則有"卸下"、"放下"和"輕松"。【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