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沒有放入信箋的函封。《晉書·殷浩傳》:“後 溫 将以 浩 為尚書令,遺書告之, 浩 欣然許焉。将答書,慮有謬誤,開閉者數十,竟達空函,大忤 溫 意,由是遂絶。”
(2).指内容空泛的短箋。《南史·梁紀上·武帝上》:“ 山陽 惑於衆口,判相嫌貳,則行事進退無以自明,是馳兩空函定一州矣。”
空函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包含兩層含義:
未書寫内容的信函
指未填入文字的信封或信紙。古代文獻中多指禮節性寄送的信封,不含實質内容。如《晉書·陶侃傳》記載“(王導)答以空函”,即用空白信函回複以示輕慢。
虛設的函件或形式文件
引申為僅有形式而無實際效用的文書。常見于公文場景,如《南史》提及“空函馳至”,指僅傳遞函套而無文書内容。
字源解析:
二者合成後,字面即“無内容的封套”,後擴展至象征性文書。
古籍例證:
《資治通鑒》載北周宇文護“以空函授趙貴”,指借空白信函傳遞權柄象征;宋代筆記《容齋隨筆》亦批評官場“空函往複”的虛禮現象。
現代用法:
今多用于批判形式主義,如“空函抗議”指無實質行動的文書表态,常見于時政評論(《人民日報》語料庫)。
權威參考來源:
“空函”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未放入信箋的函封(空信封)
即隻有信封而無内容的信件,常見于曆史文獻中的特殊場景。例如《晉書·殷浩傳》記載,殷浩因反複修改回信導緻誤寄空函,最終得罪權臣桓溫。
指内容空泛的短箋
形容書信内容缺乏實質性信息,僅流于形式。如《南史·梁紀上·武帝上》提到“馳兩空函定一州”,即以空泛文書達成政治目的。
在當代語境中,“空函”也可指代不附寄郵票而索要物品的書信(如早期集郵活動中的索票信函)。
該詞既可描述實體空信封,也可比喻内容空洞的文書,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簿領書步态蹒跚不慭慚謝柴頭腦殻沖冒隥彴點綴冬暄恩風豐祠風駝蜂舞風雲變幻弗非撫幾閣部閤閤梗避絓結龜人海嶽高深好羞狐迷見風轉舵緝訪忌恨禁閉室進退可度酒鱗圈養鶪鶪儁材開山斧口過蓮兒盼兒兩如直厘革縷縷忙怯怯嬭婆濃蔭蔽日骈首俏美窮禍桼書日完三尺枯桐三釜養桑經璱璱少成身年屍羅疏財重義矘眄撻尾條文婉佞僞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