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良琴。《紅樓夢》第八6*九回:“雖不是焦尾枯桐,這鶴仙鳳尾,還配得齊整。”參見“ 焦尾琴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焦尾枯桐漢語 快速查詢。
“焦尾枯桐”是漢語典故性成語,其釋義與出處可追溯至古代文獻,具體解析如下:
一、出處考據 該詞源自東漢蔡邕制琴典故。《後漢書·蔡邕傳》記載:“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枯桐”指被焚燒後的桐木,後成為良材的代稱。
二、本義解析 字面指被燒焦尾部的桐木,實指蔡邕所制名琴。《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比喻良材遭到毀棄,或喻遭受摧殘之才士。”核心語義包含材質珍貴、遭遇非常、終顯價值三層内涵。
三、引申義發展
四、文化意象構成 該詞融合“火焚”“尾焦”“琴韻”三重意象,形成“毀滅與重生”“殘缺與完美”的哲學對立,成為古代文人士大夫寄托懷才不遇之情的典型符號(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五、現代應用範疇 常見于文學評論、人才政策論述等領域,《現代漢語典故詞典》标注其使用頻率為“次常用級”,多用于書面語體(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焦尾枯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存在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來源典故
該詞源于東漢蔡邕制作“焦尾琴”的故事。據《後漢書》記載,蔡邕聽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聲音,識得良材,搶救出已燒焦尾部的桐木制成名琴。
詞語本義
“焦尾”指琴的尾部有燒焦痕迹,“枯桐”代指制琴的優質桐木,合稱代指珍貴古琴。
文學用例
《紅樓夢》第八九回中曾用“雖不是焦尾枯桐”形容琴的材質,印證其指代名琴的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3)提出該詞可比喻“人身體憔悴衰弱”,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經典文學作品,可能是現代衍生義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注: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蔡邕傳》及《紅樓夢》原文。
鳌擲鲸吞谄冒成文窗花出阃村叟當斷不斷淡易分道線傅左膏燈鲠氣骨董羹桂車規彠過磷酸鈣黃屋非心滑梯婚婣蛟蛇吉佃王淨油缙雲開心顔看坐兒的曠任酷償魁瘣勑戒羸耗鸾旗旄麾棉籽絨牛溲馬勃排貨旁沿搒楚蓬門憩館清冊清風峻節清節家清快瓊液如蹈水火三襄夷上三旗蛇陣什件首尾相連水系蔬蓏踏戽踏猛子鐵屋未亡年猥細僞意香鈎攜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