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闡述書義。《淮南子·修務訓》:“攄書明指以示之,雖闔棺亦不恨矣。”
“摅書”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摅書”指闡述書義,即對書籍内容進行解釋、說明或引申。這一解釋在多個來源中均有提及。
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修務訓》中的例句:“攄書明指以示之,雖闔棺亦不恨矣。”意為通過闡釋書中要義來使人明理,即便死後也無遺憾。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學者注重文本解讀的特點。
“摅”字本義為抒發、表達(如“摅懷”“摅頌”),亦有散布、舒展等引申義。因此“摅書”可理解為通過文字表達來傳播書籍内涵。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學術語境,例如: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在古籍中遇到,建議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語境含義。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淮南子》等漢代文獻及訓诂學著作。
《摅書》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整理、彙編書籍、資料,亦可指修訂著作或選編文章。它與讀書、整理相關,暗示了對知識歸納總結的動作。
《摅書》的部首是手旁,筆畫數為11畫。
《摅書》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形容漢代宦官王莽曾經摅輯圖書。後來,逐漸成為通指整理書籍的專用詞彙。
《摅書》的繁體字為「摅書」。
根據曆史演變,古時候「摅書」的寫法可能并不唯一。過去出現過一些類似的變體,如「摅書」、「摅書㝭」等。這些變體在不同曆史時期或地域中可能出現過,并逐漸演化為今天的标準寫法。
1. 他花了數年時間摅書,把原先零散的資料整理成了一本系統的論文。
2. 為了更好地備考,他決定摅書,将學過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
摅學、摅詩、摅考、摅輯
整理、編纂、編輯、歸納
散閑、雜亂、混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