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禦史台有台、殿、察三院,以一禦史掌雜事,稱“雜端”。公堂會食,皆絕言笑,惟雜端失笑,則三院合座皆笑,謂之“哄堂”。事見 唐 趙璘 《因話錄·禦史三院》、 宋 曾慥 《類說》卷十四。後以指衆人同時大笑。《紅樓夢》第四一回:“衆人聽了,哄堂大笑起來。”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呆官》:“吏役笑不可遏,竟至哄堂。” 阿英 《<花面雜劇>題記》:“總之,《花面雜劇》不是‘遊戲筆墨’,目的在使人讀之‘哄堂’。”參見“ 烘堂 ”。
鬨堂:滿屋皆大笑。 清 尤侗 《瑤宮花史小傳》:“嘲戲百出,一座鬨堂。”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司文郎》:“言已,鼓掌; 王 ( 王平子 )和之,因而鬨堂。”參見“ 烘堂 ”。
“哄堂”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ōng táng(注音:ㄏㄨㄥ ㄊㄤˊ),以下是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哄堂”一詞兼具曆史典故與生動的場景描繪功能,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表達群體性歡笑。
《哄堂》是一個常用的四字詞語,形容掌聲、喝彩聲、歡呼聲等高亢、喧鬧、熱烈的聲音,通常用來形容受歡迎或備受贊賞的表演或演講。
《哄堂》包含了兩個漢字,分别是“哄”和“堂”。
其中,“哄”的部首是“口”,共有八劃。
而“堂”的部首是“土”,共有十三劃。
《哄堂》一詞多用于文學作品和書面表達,常見于戲曲和散文中。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宮廷活動和戲劇表演。當時在宮廷或劇場中,如果演員表現得非常出色,觀衆們會發出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稱之為“哄堂”。
《哄堂》的繁體字為「鬨堂」。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哄堂》,古代使用的寫法為「訌堂」。
1. 演講結束後,掌聲如雷,整個禮堂頓時“哄堂”。
2. 他的表演以幽默和激情感染了觀衆,引起了一陣熱烈的“哄堂之聲”。
組詞:掌聲哄堂、拍手喝彩、歡呼雀躍
近義詞:喝彩、歡呼、喧嘩
反義詞:寂靜、無聲、冷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