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稱夏曆正月初一。《雲笈七籤》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
“天臘”是道教對夏曆正月初一的特定稱呼,其文化内涵與宗教意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道家将正月初一稱為“天臘”,源于古代歲末祭祀傳統。“臘”字本意為歲末祭神,《風俗通義》記載:“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道教将這一概念與新年首日結合,賦予其“天道監察”的寓意。
天臘是道教“五臘”之一(另包括五月五地臘、七月七道德臘等),這些節日均與自然時序、道德規範密切相關,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天臘不僅是傳統曆法節點,更承載着道教對生命秩序、道德修行的深層思考,反映了中國古代時間哲學與祭祀文化的融合。
《天臘》是一個中文詞語,它有着多個意思。在古代詩詞中,它通常用來形容寒冷的冬天。在現代漢語中,它也用來指代正月或農曆新年。
《天臘》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天”和“臘”。其中,“天”是一個漢字,屬于“大”字旁,表示天空或宇宙;“臘”也是一個漢字,由“肉”和“昔”組成,表示動物的肉或者腌制的食物。總體來說,它們都是比較常見的漢字,根據不同的部首和筆畫進行拆分。
《天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曆文化。農曆新年通常被稱為“春節”,不過在古代,人們也稱其為“天臘”。在古時,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叫做臘月,臘月的最後一天是除夕,也就是元旦。因此,“天臘”這個詞在古代常用來表示新年的意思。此外,繁體字“天臘”也被使用,表示與“天臘”相同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天臘”分别寫作“天臘”。其中,“天”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而“臘”則有些變化,不過總體上與現代漢字相似。這些寫法在古代文獻和碑刻中可以找到。
以下是一些使用《天臘》的例句:
1. 寒冷的天臘使大地凍得幾乎一片寂靜。
2. 在中國,過年通常在天臘元月。
3. 天臘的早晨,陽光照在雪地上,美麗而甯靜。
與《天臘》相關的組詞包括:
1. 大寒:形容極為寒冷的天氣。
2. 臘月:農曆十二月。
3. 元旦:農曆年的第一天。
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用以下詞語作為《天臘》的近義詞或者反義詞:
近義詞:大寒、極寒、嚴寒
反義詞:天熱、夏日、暖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