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理狀的意思、理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理狀的解釋

猶政績。《後漢書·明帝紀》:“﹝帝﹞令司隸校尉、部刺史歲上墨綬長吏視事三歲已上,理狀尤異者各一人,與計偕上。”《後漢書·牟融傳》:“司徒 範遷 薦 融 忠正公方,經行純備,宜在本朝,并上其理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理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理解。根據《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等權威辭書的釋義,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理"的本義

    源于《說文解字》:"理,治玉也。從玉,裡聲。" 本指加工玉石時順着紋理雕琢,引申為"治理、整理" 或"條理、道理"。在司法語境中,"理"特指"審理案件"(如《漢書·刑法志》:"躬理冤滞")。

  2. "狀"的本義

    《說文解字》:"狀,犬形也。從犬,爿聲。" 後引申為"形态、情形",進一步擴展為"陳述事實的文書"(如《唐律疏議》:"凡訴訟,必先具狀")。


二、"理狀"的複合含義

結合兩字本義及古文獻用例,"理狀"可釋義為:

"審理案件時整理的訴狀文書",或泛指"對案情進行條理化陳述的公文"。其核心強調通過梳理事實與證據形成正式文書 的過程,常見于古代司法場景。

例證:

《唐六典·刑部》載:"凡有冤滞,先取狀理之。"

此處"狀"指訴狀,"理"指審理,"理狀"即指處理訴狀、審閱案情 的公務行為。


三、現代使用與生僻性說明

現代漢語中,"理狀"一詞已極少使用,僅在研究古代法制史或文言文獻時可能涉及。其含義已被"審理訴狀""處理案卷" 等短語替代。如需表達類似概念,建議使用現代規範術語(如"案件審理""文書歸檔")。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理""狀"的釋義及古文獻引證。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中華書局,考釋"理""狀"字形與本義。

  3. 《唐六典》

    唐代官修典籍,記載司法程式中的"理狀"用例。

  4.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收錄"理狀"作為複合詞的釋義。

(注:因未搜索到可公開訪問的權威線上詞典鍊接,此處僅标注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理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古代文獻中的含義(權威性較高)

拼音:lǐ zhuàng
釋義:指“政績”,即官員治理地方的成效。
來源:此解釋源自《後漢書》等古籍。例如:


二、現代語境中的引申義(較少見)

拼音:lǐ zhuàng
釋義:形容言辭明确、态度堅決,不容置疑。
解析:


  1. 古代用法(主流):政績、治理成效,引用自《後漢書》。
  2. 現代用法(需謹慎使用):态度堅決的言辭,多見于部分詞典但未見于經典文獻。

建議優先參考曆史文獻中的定義,若需現代引申義,需結合上下文明确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谙版安饒犇劣便敏勃屑布甲酲酲綢績踔絶叢葆德川幕府東漢分凍天行斷壁對同對轉恩公房中術風窗俯蹐歌辭關内過硬豪厘皓天和穆胡肥锺瘦剪彩艱戹交舉經武緯文積食冷炮爐竈旅遊鞋玫瑰紫谟典木角尼首攀陪樸野器件輕薄少年清魂啓祯染蒼染黃日曆表箬篰傷廉剩磁士林布詩牆書牍屬任泝述佻謬退步尪尬伭默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