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凍瘡。 金 張從正 《儒門事親·凍瘡》:“ 戴人 女僮足有寒瘍,俗雲凍瘡。”
“寒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寒瘍指凍瘡,即因寒冷導緻皮膚局部紅腫、潰爛的病症。該詞最早見于金代醫家張從正的《儒門事親·凍瘡》記載:“戴人女僮足有寒瘍,俗雲凍瘡。”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儒門事親》原文或中醫皮膚病學資料。
寒瘍是指由于寒冷引起的皮膚上的疹子或潰瘍。通常出現在寒冷季節,特别是在寒冷的部位,例如手指、腳趾、面部等。
寒瘍的部首是疒和疔,分别表示“疾病”和“腫疱”。根據部首和筆畫可拆分成6個筆畫。
寒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在繁體字中,寒瘍的寫法為「寒癰」,保留了原本「癰」的字形。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寒瘍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在字形上有輕微的差異。
1. 寒瘍的症狀包括皮膚發紅、瘙癢和潰瘍。
2. 雖然寒瘍通常在寒冷季節發作,但保持身體溫暖可以減少症狀。
寒瘍可以組成其他詞彙,例如:
- 寒瘍治療:指治療寒瘍的方法和藥物。
- 寒瘍流行:指寒瘍在某個時間段或地區大規模出現。
寒瘍的近義詞包括:
- 寒症:指由于寒冷引起的身體症狀。
- 寒瘡:指由于寒冷引起的瘡痕或潰瘍。
寒瘍的反義詞可以是一詞多義,取決于不同語境下的使用。
- 熱瘍:指由于受熱或感染引起的皮膚疾病。
- 病瘍:指任何導緻皮膚潰爛或潰瘍的疾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