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上天給予的儆戒。《書·胤征》:“先王克謹天戒,臣人克有常憲,百官修輔,厥後惟明明。”《後漢書·天文志上》:“言其時星辰之變,表象之應,以顯天戒,明王事焉。” 明 李東陽 《求退錄》:“願陛下儆畏天戒,矜恤民窮。”《明史·章懋傳》:“ 武宗 立,陳勤聖學、隆繼述、謹大婚、重詔令、敬天戒五事。”
(2).謂天性戒絕某些嗜好,如飲酒等。《三國演義》第十四回:“酒至 曹豹 面前, 豹 曰:‘我從天戒,不飲酒。’”
天戒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上天(神明或自然意志)對人類的警示或告誡,強調天人感應的傳統觀念。以下從權威詞典及典籍角度分層解析:
單字本義
合成詞義
"天戒"即"天示之戒",指通過自然異象(如日食、地震)或超常事件傳遞上天的警示,要求人類反省行為(《漢語大詞典》)。
警示災異
《漢書·五行志》載:"天戒若曰,勿過差也",将異常天象視為天帝對帝王過失的警告。
例:古人認為彗星出現是"天戒",預示需修正政令。
道德約束
明代《幼學瓊林》雲:"盛世黎民,嬉遊于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慶雲之祥",反襯亂世"天戒"頻現,強調人需順應天道。
宗教語境
道教典籍《雲笈七籤》稱:"天戒不可違",将戒律神聖化,視為修行者必須遵守的天意準則。
注: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國學大師查閱。
“天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上天給予的儆戒
指自然現象或災異被古人視為上天的警示,如日食、月食、異常天象等。例如《後漢書·天文志》提到“星辰之變”是“顯天戒,明王事”。曆史上,統治者常通過觀察天象調整政策,以示順應天意。
天性戒絕某些嗜好
指個人天生對某些事物(如飲酒、特定食物)存在生理或心理排斥。例如《三國演義》中曹豹以“天戒”為由拒酒;現代案例中,有人因天生無法食用魚肉或牛肉而産生身體不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查閱《三國演義》《後漢書》等文獻。
阿傉達山白鹿巾寶舶坌冗倡條冶葉垂勳賜茔存眷疊變定崗恩深法馳返衷覆薦狗男女觀過知仁詭動姑娘追過月黃蘆荒政諱日貨財護衛艦蘭缸冷韻涼冷連居流感龍君摹畫牧丁呢絨匿行杷柄鋪敷淺妙前準輕暑遒絕秋明啓邑取辦染累容與三節人從少齒識相私仇松竹梅談空說幻惕傷投名蛻濯唾斥外市未然香被香癖銜訓孝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