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劣的行為。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後三日復徙軍於 檇李 ,斬有罪者三人,以徇於軍曰:‘其淫心匿行,不當敵者,如斯矣。’”
“匿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匿行”指惡劣的行為,通常用于描述隱藏或不被公開的負面行徑。該詞由“匿”(隱藏)和“行”(行為)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隱藏的惡行”。
最早見于漢代趙晔的《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
“後三日複徙軍于檇李,斬有罪者三人,以徇于軍曰:‘其淫心匿行,不當敵者,如斯矣。’”
此處通過“淫心匿行”強調違背道德、不合軍規的行為。
現代語境中,“匿行”多用于書面或曆史文獻分析,例如描述隱匿的罪行、不為人知的惡行等。部分法律或社會評論中也會借用此詞,如“轉移財産、隱匿行蹤”等違法行為。
“匿行”是帶有貶義的文言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程度與指向性。若需更多曆史用例或深入解析,可參考《吳越春秋》等古籍。
匿行是一個動詞詞組,指的是隱瞞身份或行蹤,不讓自己被别人發現或追蹤。
拆分部首:亻(人)+ 彳(行走)
筆畫:匕(1畫)+ 彳(3畫)= 4畫
匿行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并在現代漢語中仍廣泛使用。
繁體字:匿行
在古代,匿行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仍為「匿行」。
1. 他希望匿行于人群之中,不被人注意到。
2. 這名逃犯巧妙地匿行于城市的陰暗角落。
3. 她匿行了幾天,以避開追求者。
1. 匿名:指匿藏身份,不暴露真實姓名。
2. 行蹤:指人的行動或行為的蹤影。
3. 行迹:指人的行動或行為所留下的痕迹或迹象。
1. 隱匿:表示隱藏、躲藏。
2. 掩蓋:表示遮掩、隱藏,不讓人看到。
1. 公開:表示公開、暴露于衆人之前。
2. 明示:表示明确、表明出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