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carefree and leisurely]∶悠閑自得的樣子
步容與于南林。——晉· 陶淵明《閑情賦》
(2) [hesitatively]∶猶豫不前的樣子
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滞。——《楚辭·屈原·涉江》
(1).徘徊猶豫,躊躇不前貌。《楚辭·離騷》:“忽吾行此流沙兮,遵 赤水 而容與。” 遊國恩 纂義:“謹按……容與即猶豫,亦即夷猶,躊躇不前之意。” 南朝 梁 江淹 《别賦》:“舟凝滞於水濱,車逶遲於山側,棹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 宋 蘇轼 《奉和凝祥池》:“鳴鑾自容與,立馬久回翔。”
(2).從容閑舒貌。《楚辭·九歌·湘夫人》:“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後漢書·馮衍傳下》:“意斟愖而不澹兮,俟回風而容與。” 李賢 注:“容與猶從容也。”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綸巾羽扇容與,争看列仙儒。” 明 劉兌 《妖紅記》:“即辰秋氣清爽,想惟深閨容與,淑履多福。” 周贻白 注:“容與,閑暇自行。”
(3).隨水波起伏動蕩貌。《楚辭·九章·涉江》:“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滞。”《舊唐書·閻立本傳》:“ 太宗 嘗與侍臣學士泛舟于春苑,池中有異鳥隨波容與, 太宗 激賞數四,詔座者為詠,召 立本 令寫焉。”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橋東錄》:“新月無力,易于沉水;夜靜山空,扁舟容與。” ********* 《無題》詩之二:“緑波容與漾雙鷗,觸我離懷萬裡愁。”
(4).放縱,放任。《莊子·人間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 成玄英 疏:“容與,猶放縱也。”《淮南子·精神訓》:“抱其太清之本而無所容與。” 高誘 注:“無所容與於情6*欲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容與漢語 快速查詢。
“容與”是古漢語中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悠閑自得
常見于描寫人物從容閑適的狀态,如陶淵明《閑情賦》中“步容與于南林”,表現漫步時的悠然心境。此義項在《楚辭·湘夫人》中亦有體現:“聊逍遙兮容與”,形容安閑自得的姿态。
猶豫不前
多用于描述舟車行進受阻或内心遲疑,如《楚辭·涉江》“船容與而不進兮”,以船隻徘徊不前暗喻行路艱難。江淹《别賦》中“棹容與而讵前”進一步強化了停滞不前的意象。
該詞本義含矛盾性:既體現從容(主動選擇),又隱含阻滞(被動狀态)。這種雙重性使其成為古代文學中表達複雜情境的常用詞,如班昭《東征賦》“怅容與而久駐”即融合了流連與躊躇的雙重意味。
提示:以上解析綜合了《楚辭》、陶淵明、江淹等經典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出處,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王力《古代漢語》等工具書。
《容與》是一個成語,意為包容和諒解。它由兩個漢字組成,每個字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義,一起組成了一個表示整體意思的詞語。
《容與》的第一個字《容》的部首是“宀”,共有9畫;第二個字《與》的部首是“人”,共有4畫。
《容與》最初出現在《尚書·大禹谟》這本古籍中,它描述了大禹擔任天子後,容納各方面才能的重要性。後來,這個成語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廣泛流傳和使用。
《容與》的繁體字是「容與」。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不同時期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所示,古代的《容與》以及《容與》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區别。
1. 在面對他人的錯誤時,我們應該學會寬容與諒解。
2. 隻有容與包容,才能促進和諧的人際關系。
包容、容忍、寬容、容納、容顔、和容、容器等。
寬容、包容、容納、接納。
排斥、拒絕、不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