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語出《論語·裡仁》:“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漢書·外戚傳上·孝昭上官皇後》:“ 燕王 大喜,上書稱:‘ 子路 喪姊,朞而不除, 孔子 非之。 子路 曰:“ 由 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曰:“觀過知仁。”’” 唐 劉知幾 《史通·論贊》:“ 王邵 志在簡直,言兼鄙野,苟得其理,遂忘其文,觀過知仁,斯之謂矣。” 明 李贽 《史綱評要·宋紀·太祖皇帝》:“儲位、遷都二大事,俱失之,可恨也。然觀過知仁,不以損聖。”《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至於你受那 十三妹 的金銀,允那 張金鳳 的姻事:這兩樁事,你自己以為大錯,我倒原諒你。何也?聖人説,‘觀過知仁’,原不盡在‘黨’字上講。”
“觀過知仁”是源自《論語·裡仁》的經典成語,原文為:“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觀察一個人所犯的過錯,判斷其内在的道德品質與仁德修養。該成語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面釋義與出處
“觀”指觀察、分析,“過”指過失或錯誤,“知”為認知、判斷,“仁”即儒家思想中的仁愛品德。孔子提出這一觀點,強調人性複雜性的辯證認知:錯誤本身雖具負面性,但背後動機與行為邏輯能體現個體的道德根基。例如,若因維護他人利益而犯錯,其“仁”的本質仍值得肯定。
二、哲學内涵
《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黨,類也。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說明孔子主張以包容視角分析過失,避免單一道德批判。這一思想被後世學者引申為“見微知著”的識人方法,《二程集》進一步闡釋:“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觀其過,可以知仁與不仁矣。”
三、現代應用價值
在當代社會心理學中,該成語與“錯誤歸因理論”形成呼應,提示管理者在人才評估時需結合動機與結果綜合判斷。例如《中華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12)指出,“觀過知仁”在組織行為學領域可作為道德評價的輔助工具,強調透過現象洞察本質的思維方式。
權威參考資料:
“觀過知仁”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典籍中的引用案例,可參考《論語》《漢書》等文獻。
阿翁不物察識硩蔟吃明不吃暗大古裡戴粒地方部隊端整二拇指頭鳳箫風雨如磐乖畔光榮花龜藏和睦鶴扇話弄監臨自盜踐統簡遠假以辭色诘曲聱牙進德脩業京都精贍旌賞近侍緊行無好步酒篘久幾楛窳良算馬叉蔫不唧兒匿情牛铎歐杖彯組啟會青郁郁丘螾容養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散豁上糞砂子慴怯失交時憲術書法斯顔酸漿縮尺忘名遺操威德相如檄銷亡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