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sensible] 知趣
你還是識相點,趕快走吧
(1).知趣,會看風色行事。 張天翼 《包氏父子》四:“要是 江樸 還那麼不識相,他就得‘武力解決’。”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六:“ 老王 識相地退出他的卧房,在外邊把門帶上。”
(2).認識鑒别。 郭沫若 《<屈原賦>今譯·離騷》:“連草木的好壞都還不能辨清,說得美玉的臧否又豈能識相?”
“識相”是一個漢語口語詞彙,主要用于表達“知趣、會察言觀色”的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部分資料提到“識相”有“辨别是非”的引申義(如),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例句,可參考《國語辭典》或現當代文學作品。
《識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認識事物的本質,懂得分辨是非曲直。它由“識”和“相”兩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識”字的部首是言,總共五畫;“相”字的部首是目,總共九畫。
來源:《識相》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傳》中,“協于文王,以識時務,終獲天之所命,享于民而曰識相也。”這裡的意思是文王順應天命,掌握時務,從而能夠成功治理國家。
繁體:繁體字“識相”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根據古代《說文解字》的記載,尤三虎手,每指有セキ字足楚年黃,斤斤實斧钺也。這是對“識”字的古代寫法的描述,雖然文字形狀不同,但發音和意義仍然是一緻的。
例句:他通過細心觀察,識相能力非常強,能夠準确判斷人事,從而避免沖動錯誤的決策。
組詞:識大體、識微知著、識時務、識趣、識時勢
近義詞:明辨是非、明辨是非曲直
反義詞:眼拙、目光短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