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節人從的意思、三節人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節人從的解釋

宋 代(包括 夏 、 遼 、 金 )出國使節的隨員。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六:“近歲銜命出疆,三節人從,賞給豐腆。”《宋史·禮志二二》:“ 金國 賀正旦人使到闕赴宴等坐次,令與宰臣相對稍南。使、副上下馬於執政官上下馬處。三節人從并於宮門外上下馬。”《金史·禮志十一》:“新定 夏 使儀注: 夏國 使、副及參議各一,謂之使。都管三。上節、中節各五,下節二十四,謂之三節人從。”亦省作“ 三節人 ”。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元旦朝令》:“ 大遼 使人朝見訖,翌日詣 大相國寺 燒香,次日,詣南禦苑射弓,朝廷旋選能射武臣伴射,就彼賜宴,三節人皆與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節人從”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用于宋代外交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三節人從(拼音:sān jié rén cóng)指宋代(包括與宋并立的夏、遼、金政權)出使外國的使節團中的隨員。這些隨員通常協助主使處理外交事務,如文書、禮儀、護衛等。

曆史背景與職責

  1. 組成結構
    宋代使團可能按職能分為不同“節級”,隨員統稱“三節人從”。例如《宋史·禮志》提到,金國使節到訪時,“三節人從”需在宮門外上下馬,顯示其地位次于主使。

  2. 文獻記載

    • 《寓簡》記載,宋代出使官員對“三節人從”的賞賜豐厚,側面反映其重要性。
    • 《金史·禮志》也記錄了西夏使團中類似“三節人從”的配置,說明這一制度在宋、遼、金、夏等政權間通用。

其他可能的解釋辨析

部分現代詞典(如、9)将“三節人從”解釋為“堅持不懈、帶動他人”的成語,或與“禮節、節操”相關。但此類解釋缺乏曆史文獻支撐,可能為誤傳或混淆了其他詞語(如“三節人”)。建議以宋代外交隨員的釋義為主。

“三節人從”是宋代外交使團中的隨員群體,其名稱反映了當時的使節制度與層級劃分。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金史》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節人從的意思

《三節人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的品德高尚,有節操,行為規矩。他會恪守道德底線,不做違背社會公德的事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節人從》的拆分是:三(sān)+ 節(jié)+ 人(rén)+ 從(cóng)。

其中“三”是指數字3,讀音為sān,表示數量的意思;“節”是指節操、道德,讀音為jié;“人”是指人,讀音為rén;“從”是指遵守、持守,讀音為cóng。

總體來說,《三節人從》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來源和繁體

《三節人從》這個成語的來源尚無确切記載。它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成語,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的品德高尚和行為規矩。

在繁體字中,“三節人從”的寫法是「三節人從」,字形較為複雜,但意思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三節人從》這個成語,古時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意思仍然相同。

例句

她是個有品德的人,經常幫助别人,遵守社會道德,真是個典型的三節人從。

組詞

三思而行、三番五次、節制心性、循循善誘。

近義詞

廉潔奉公、品行端正、言行一緻。

反義詞

不講信用、放蕩不羁、違法亂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