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持、控制。《元典章·戶部七·義倉》:“近年以來,有司滅裂,加之勢要人等,把柄行市,積塌收糴,侵公害私。”
關于“杷柄”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杷柄”讀作pá bǐng,其核心含義為把持、控制,常用于描述對事物或局勢的掌控。例如《元典章》中提到的“勢要人等,把柄行市”,即指權勢者對市場的操控行為。
詞源争議
不同來源對詞源有分歧:
用法特點
該詞多用于負面語境,如批評權力濫用或利益操控。例如《元典章·戶部七·義倉》中的例句,揭露官員與權貴勾結壟斷市場的現象。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其含義,若需考證更深入的古漢語用法,可參考《元典章》等元代史料。
杷柄(pá bǐng)是指杷子的手柄部分,也指其他類似物品的手柄。
杷的部首是木,由4畫組成;柄的部首是木,由7畫組成。
杷柄的來源很難确定,但據考證,這個詞在古代就已經存在。在繁體字中,杷柄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對于杷柄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一般來說,杷字在古時候的寫法較為簡化,柄字的寫法與現代相似。
1. 他緊握住劍杷的柄,準備投身戰場。
2. 這把椅子的杷柄已經破損,需要修理一下。
杷頭 (pá tóu):杷子的前端。
柄杆 (bǐng gǎn):任何物體的手柄部分。
手柄 (shǒu bǐng):物體的把握部分。
柄手 (bǐng shǒu):指代具有柄的物品的手柄部分。
頂 (dǐng):物體的上部分,在某些情況下與柄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