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鄙棄斥責。 明 馬中錫 《罪言》:“ 太公 佐 文王 伐 紂 , 伯夷 則叩馬諫 武王 。 太公 竭力依歸以樹勳名, 伯夷 則極口唾斥以豁憤恨,是何大異也。”
“唾斥”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發音為tuò chì,意為公開批評、鄙棄斥責,帶有強烈的譴責意味。其字面形象可理解為“用口水噴人”,常用于表達對人或事的極度不滿。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對錯誤行為、觀點的嚴厲批評,或對道德敗壞的強烈譴責。例如:
“伯夷極口唾斥以豁憤恨”(明代馬中錫《罪言》)。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中的文獻片段。
唾斥是一個多音字,可讀作tuò chì或tuò yì。它在現代漢語中表示公開譴責、責罵或嘲笑。
唾斥由“口”和“合”兩個部首組成。它總共有14畫。
唾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人們用唾沫表達憎惡、鄙視和不滿的情緒,通過唾沫的行為來表示對他人的不滿意或侮辱。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方式衍生為使用言辭來羞辱或斥責他人,最終形成了“唾斥”這個詞。
繁體字中則以「唾」和「斥」這兩個字形來表示。
在古代漢字中,唾斥的寫法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它将唾斥寫為“⿰口寺”。這種寫法中,寺字表達了斥責的意義。
1. 他對那個政治家的丑聞進行了公開的唾斥。
2. 媒體無情地唾斥了明星因涉及丑聞而失去公衆支持的行為。
唾罵、唾棄、唾手可得、唾棄不屑、唾面自幹
痛斥、責罵、斥責、批判
贊美、稱贊、褒獎、歌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