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事。《書·無逸》:“ 文王 卑服,即康功田功。” 孔 傳:“ 文王 節儉,卑其衣服,以就其安人之功,以就田功,以知稼穡之艱難。” 孫星衍 疏:“ 文王 就卑賤之事,安居之功,田作之功……言 文王 使就治康功田功,蓋勤稼穡之事也。”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夫恒暘而旱,恒雨而潦,恒燠恒寒而疵癘,妨田功,妖人民。”
“田功”是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田功”讀作tián gōng,意為農事,主要指與農田耕作相關的生産活動。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無逸》: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意為周文王穿着簡樸,親自參與安定民生和農事勞作。
漢代孔安國注解稱:“文王節儉,卑其衣服,以就田功,知稼穑之艱難”,強調文王對農耕的重視。
清代龔自珍在《乙丙之際塾議》中寫道:
“恒燠恒寒而疵疠,妨田功,妖人民。”
此處“田功”指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産的破壞。
“田功”一詞濃縮了中國古代以農為本的思想,既體現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也反映農耕文明的社會根基。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尚書》原文及曆代注疏。
田功(tián gō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農田上的勞動所得和成果。
田功的部首是田(tián),共有5個筆畫。
田功在《說文解字》中有記載,是古代農田的耕作勞動所創造的收獲,也用來指代農業生産的成果。
田功的繁體字為田功。
在古代,田功的寫法略有不同,如《說文解字》中所示,田字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一點,表示田地的一角,下面是田地的土壤部分。功字由工和力兩部分組成,工表示勞動,力表示力量。古時候的田功字形象生動,更能體現出農田勞動的含義。
1. 農民的辛勤勞動換來了豐收的田功。
2. 這座城市的繁榮離不開勞動人民的田功。
1. 田裡:指田地裡面的。
2. 功績:指卓越的成就和貢獻。
3. 功利:指追求個人或團體利益的行動。
農産、農業勞動成果。
荒田、失敗、損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