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事。《书·无逸》:“ 文王 卑服,即康功田功。” 孔 传:“ 文王 节俭,卑其衣服,以就其安人之功,以就田功,以知稼穡之艰难。” 孙星衍 疏:“ 文王 就卑贱之事,安居之功,田作之功……言 文王 使就治康功田功,盖勤稼穡之事也。”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夫恒暘而旱,恒雨而潦,恒燠恒寒而疵癘,妨田功,妖人民。”
“田功”是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田功”读作tián gōng,意为农事,主要指与农田耕作相关的生产活动。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无逸》: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意为周文王穿着简朴,亲自参与安定民生和农事劳作。
汉代孔安国注解称:“文王节俭,卑其衣服,以就田功,知稼穑之艰难”,强调文王对农耕的重视。
清代龚自珍在《乙丙之际塾议》中写道:
“恒燠恒寒而疵疠,妨田功,妖人民。”
此处“田功”指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田功”一词浓缩了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思想,既体现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也反映农耕文明的社会根基。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尚书》原文及历代注疏。
田功(tián gōng)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农田上的劳动所得和成果。
田功的部首是田(tián),共有5个笔画。
田功在《说文解字》中有记载,是古代农田的耕作劳动所创造的收获,也用来指代农业生产的成果。
田功的繁体字为田功。
在古代,田功的写法略有不同,如《说文解字》中所示,田字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一点,表示田地的一角,下面是田地的土壤部分。功字由工和力两部分组成,工表示劳动,力表示力量。古时候的田功字形象生动,更能体现出农田劳动的含义。
1. 农民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丰收的田功。
2. 这座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劳动人民的田功。
1. 田里:指田地里面的。
2. 功绩:指卓越的成就和贡献。
3. 功利:指追求个人或团体利益的行动。
农产、农业劳动成果。
荒田、失败、损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