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陀。《魏書·釋老志》:“浮屠正號曰佛陀,佛陀與浮圖聲相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為二音。華言譯之則謂浄覺。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
(2).佛教謂心無妄念,對境不迷為淨覺。 明 通潤 《圓覺經近釋》卷四:“若諸菩薩悟浄圓覺,以浄覺心取靜為行。”
“浄覺”是一個佛教相關詞彙,其含義可從兩個層面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如下:
佛陀的别稱
源自《魏書·釋老志》記載,梵語“佛陀”(Buddha)在漢語中譯為“浄覺”,意為“滅穢成明,道為聖悟”。這一用法強調佛陀通過修行達到的清淨覺悟境界。
修行狀态
指佛教中“心無妄念,對境不迷”的覺悟狀态,即内心純淨、不受外界幹擾的智慧境界。如明代《圓覺經近釋》提到“以浄覺心取靜為行”,強調通過清淨心性實現修行目标。
建議結合佛教經典(如《圓覺經》)進一步理解其深層哲學内涵。
浄覺是一個日語詞彙,意思是“清醒”或“覺悟”。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浄”和“覚”。
“浄”字的部首是水,它有9個筆畫。
“覚”字的部首是見,它有12個筆畫。
浄覺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文獻中,表示一個人對世界的真實認識和覺悟。在佛教中,浄覺是指超越嗜欲和煩惱,達到清淨和覺醒的境地。
浄覺的繁體字是“淨覺”,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浄覺的寫法略有不同。浄字的古代寫法為“淨”,而覚字的古代寫法為“覺”。這些變化可能是由于漢字演變和繁簡體的區别。
1. 修行能夠使我們達到浄覺的境地。
2. 他在觀察自己内心的過程中,逐漸獲得了浄覺。
根據浄覺的意義,可以組成以下詞彙:
1. 浄心 - 清淨的心靈
2. 覺悟 - 對事物的真實認識和理解
3. 浄淨 - 清潔、沒有雜質
近義詞:覺醒、清醒、覺悟
反義詞:迷惑、無知、昏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