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殷浩傳》載 殷浩 雖被黜放,口無怨言,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後以“咄咄書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 宋 王楙 《野客叢書·殷浩失望》:“ 浩 之出,不惟一事無立,而喪師辱國,殆有甚焉。朝野於是大失所望,削爵貶竄,固其宜也,而咄咄書空,不能自遣。” 清 張岱 《陶庵夢憶·包涵所》:“ 西湖 大家何所不有, 西子 有時亦貯金屋,‘咄咄書空’則窮措大耳。” 歐榘甲 《新廣東》五:“将來事成者出于他黨,則此私會必緻有咄咄書空之恨矣。” 章炳麟 《梁園客》詩自注:“﹝ 梁鼎芬 ﹞既失志,有咄咄書空之感。去秋,遂因政變作符命數篇,詩以記之。”
“咄咄書空”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與用法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語義溯源 該成語由“咄咄”與“書空”組合而成。其中“咄咄”為驚歎詞,表示憤懑、不平的感歎,《說文解字》釋“咄”為“相謂也”,引申為驚怪之聲;“書空”指用手指在空中虛劃字形,源自《世說新語·黜免》記載殷浩被貶後終日對空書寫的典故,表達内心郁結難抒之态。
二、典源考據 成語直接出處可追溯至宋代劉克莊《沁園春·和吳尚書叔永》詞:“笑書生枉詫,咄咄書空”,此句化用《晉書·殷浩傳》典故:殷浩北伐失敗遭貶,終日以指畫空作“咄咄怪事”四字,故該詞被賦予仕途失意、壯志難酬的象征意義。
三、現代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特指面對重大挫折時既憤慨又無奈的複雜心理狀态。現代用法多用于文學語境,如描述懷才不遇者的精神狀态,或隱喻對反常現象的不解與抗議。
四、語用辨析 該成語與“咄咄怪事”為同源異形詞,區别在于:“咄咄書空”側重行為表現與心理狀态,常見于人物描寫;而“咄咄怪事”強調事件本身的荒誕性,多用于現象評判。近現代作家茅盾在《子夜》中曾用此詞刻畫人物受挫後的心理活動,體現了成語的文學表現力。
“咄咄書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主要圍繞以下兩方面:
失志懊恨之态
該成語源自《晉書·殷浩傳》。殷浩被貶黜後,雖表面無怨言,卻終日用手指在空中書寫“咄咄怪事”四字,以此表達内心的憤懑與不甘。後多用于形容人因失意、挫折而表現出懊惱、怅惘的情态。
例句:梁鼎芬失意時,曾以“咄咄書空”之态作詩抒懷。
(少數釋義)傲慢無知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補充了另一層含義,指人學識淺薄卻自以為是,态度傲慢。此用法相對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需注意該成語的兩種釋義可能引發歧義。在古籍或正式文本中,通常采用第一種“失志懊恨”的典故義;而第二種貶義用法多見于口語或非權威解釋,使用時應謹慎考據上下文。
黯忖百般嬌鼈菜炳如長假粗夯達分戴月披星大楷燈期東又不着,西又不着頓即封財門富轹萬古海陵豪銳荷裳鬨鬨澒湧環布荒唐無稽驕堅極貴禁樂九複酒勁峻邈開剪科鬥書窺觏萊菔裡豪麻紴麥克風拿周偶句滂沲骈拇枝指溥愛戕身伐命傾筐倒庋啨呤窮陋取青妃白認義三魂七魄擅斡申叔食柏霜月舒瀉梳帚四塞天戮田漁鐵山碎拖拽五彩戲校射骁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