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對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稱。《南齊書·蠻東南夷傳論》:“商舶遠屆,委輸南州。”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裴伷》:“數月之後,有商舶自遠南至。” 宋 趙汝適 《諸蕃志·占城國》:“商舶到其國,即差官摺黑皮為策,書白字抄物數,監盤上岸,十取其二,外聽交易。” 清 戴名世 《日本風土記》:“凡 中國 有商舶至,即遣小舡來詰何等貨。”
“商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商舶指古代中外互市貿易的商船,是對從事跨國商業活動的船舶的通稱。這一概念在曆史文獻中常出現,尤其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
曆史文獻出處
功能與特征
商舶主要用于貨物運輸與貿易交換。例如宋代《諸蕃志》記載,商舶到達占城國時需繳納關稅,并接受官方監督交易。
詞源與擴展
該詞由“商”(商業)和“舶”(大船)組合而成,強調其商業屬性。部分現代解釋(如)引申為“商業繁榮”的象征,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曆史文獻。
權威性說明
高權威來源(如漢典、查字典)均明确其核心含義為“中外互市商船”,未包含引申義。需注意部分低權威網頁可能擴展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判斷。
商舶是古代海上貿易的核心載體,特指跨國商船,其定義以曆史文獻和權威辭書為準。
商舶(shāng bó)是指商業貿易和船舶運輸的意思。商指商業、貿易的意思,舶指船舶、航運的意思。
商字的部首為:口,筆畫數為:5。舶字的部首為:舟,筆畫數為:11。
商舶這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地官司馬·司馬》:“有商有舶,有刺有采。”這裡的商指的是商貿,舶指的是船舶。現代漢語中,商舶指的是商業貿易和船舶運輸。
商舶的繁體字是「商舶」,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中的商和舶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具體寫法根據不同的古代文獻和碑銘而有所變化。
1. 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展示了中國商舶的輝煌。
2. 這家公司專門從事船舶運輸和商業貿易。
商業、商貿、船舶、航運、商人、貿易、航海等。
商船、貨船、商運、航運等。
軍舶、軍船、軍事運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