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商舶的意思、商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商舶的解釋

舊時對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稱。《南齊書·蠻東南夷傳論》:“商舶遠屆,委輸南州。”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裴伷》:“數月之後,有商舶自遠南至。” 宋 趙汝適 《諸蕃志·占城國》:“商舶到其國,即差官摺黑皮為策,書白字抄物數,監盤上岸,十取其二,外聽交易。” 清 戴名世 《日本風土記》:“凡 中國 有商舶至,即遣小舡來詰何等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商舶"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從事海上貿易的大型船舶。根據《漢語大詞典》,該詞由"商"(商業)與"舶"(航海大船)組合而成,最早見于唐代文獻,特指往來于中國與海外諸國之間的貿易船隻。從詞源學角度分析,"舶"字從"舟"部,本義即為航海巨艦,《說文解字》注其"海中大船"的特性,與"商"結合後凸顯其商業運輸功能。

在權威典籍中,《中國航海史》記載,唐宋時期"商舶"多指獲得官方許可的市舶船舶,需持有官府頒發的"公憑"進行海外貿易。這類船舶具有顯著特征:載重量可達"五千料"(約300噸),設多層船艙,配備水密隔艙技術。明清時期該詞内涵擴展,據《東西洋考》所述,既包含中國出海商船,也涵蓋來自琉球、暹羅等國的貿易船隻。

該詞在近現代漢語中衍生出"海舶""番舶"等近義詞,但語義側重各有不同。《漢語近義詞詞典》特别指出,"商舶"強調官方認證的合法貿易屬性,與民間走私的"私舶"形成制度性區别。現代考古發現印證,如泉州宋代沉船遺址出土的福船殘骸,其結構特征與古籍記載的商舶形制高度吻合。

網絡擴展解釋

“商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商舶指古代中外互市貿易的商船,是對從事跨國商業活動的船舶的通稱。這一概念在曆史文獻中常出現,尤其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

  2. 曆史文獻出處

    • 《南齊書·蠻東南夷傳論》記載:“商舶遠屆,委輸南州”,描述商船遠航至南方地區進行貨物運輸。
    • 唐代薛用弱《集異記·裴伷》提到:“有商舶自遠南至”,說明商舶在唐代的跨國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3. 功能與特征
    商舶主要用于貨物運輸與貿易交換。例如宋代《諸蕃志》記載,商舶到達占城國時需繳納關稅,并接受官方監督交易。

  4. 詞源與擴展
    該詞由“商”(商業)和“舶”(大船)組合而成,強調其商業屬性。部分現代解釋(如)引申為“商業繁榮”的象征,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曆史文獻。

  5. 權威性說明
    高權威來源(如漢典、查字典)均明确其核心含義為“中外互市商船”,未包含引申義。需注意部分低權威網頁可能擴展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判斷。

商舶是古代海上貿易的核心載體,特指跨國商船,其定義以曆史文獻和權威辭書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騃滞邦選布陳不妙采斵常疾車轸村頑東馳西騁都都抹抹媠岀堕泯放眼世界發微分水閘更年期公桑環保會期戶絶昏上家府江梅及笄究治軍民爛敗狼貪鼠竊斂聲屏息連嶂臨明賣爐妙能秘書監墨客牛骥同皂鵬遊前流樵蒸青零裘鞸缺雨取覆商舶善應石湖四真擡寫彤管僮蒙托慕危疑五秉無定準兀剌無平不陂,無往不複五位嗚呀呀翔鸾顯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