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古體詩的意思、古體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古體詩的解釋

詩體名。對近體詩而言。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不要求對仗,平仄與用韻比較自由。後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較多。 唐 杜甫 《暮冬送蘇四郎徯兵曹適桂州》詩:“早作諸侯客,兼工古體詩。” 清 趙翼 《瓯北詩話·陸放翁詩》:“試觀 唐 以來古體詩,多有至千餘言四五百言者; 放翁 古詩,從未有至三百言以外。”參見“ 古風 ”、“ 古詩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古體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體裁之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是相對于唐代形成的近體詩(格律詩)而言的詩體。它起源于漢魏六朝以前,包含《詩經》《楚辭》及後世仿古創作的非格律詩。唐人将唐以前的非格律詩統稱為古體詩,但唐代及以後的詩人仍會創作此類詩體。


二、核心特點

  1. 格律自由

    • 無固定平仄規則,可靈活使用拗句、三平調等。
    • 對仗非強制,可全篇散句,也可局部對仗。
  2. 押韻靈活

    • 可押平聲韻或仄聲韻,中途可換韻(如曹丕《燕歌行》句句押韻)。
    • 韻腳較寬松,允許通韻或鄰韻相押。
  3. 句式與篇幅

    • 句式多樣:四言(如《詩經》)、五言(漢樂府)、七言(曹丕《燕歌行》)、雜言(李白《蜀道難》)。
    • 篇幅不限,短則數句,長則數百句。

三、與近體詩的區别

對比項 古體詩 近體詩
格律要求 無固定平仄、對仗規則 嚴格平仄、對仗規範
押韻 可換韻,平仄韻皆可 一韻到底,通常押平聲韻
句式 四、五、七言及雜言均可 僅五言、七言,句式固定
代表作品 《古詩十九首》、李白《将進酒》 杜甫《登高》、王維《山居秋暝》

四、分類與代表形式

  1. 按字數:四言詩(《詩經》)、五言詩(《古詩十九首》)、七言詩(《燕歌行》)、雜言詩(《蜀道難》)。
  2. 按載體:歌(如《長恨歌》)、行(如《琵琶行》)、吟(如《白頭吟》)。

五、文學價值

古體詩以自由的形式承載豐富内容,常用意象(如“明月”“秋風”)、象征、借古諷今等手法表達情感與社會批判。代表詩人包括李白(擅七古)、杜甫(五古與七古兼長)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創作技巧,可參考權威文獻如《中國文學史》或詩歌研究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古體詩的意思

《古體詩》是指使用古代漢字寫成的詩歌。古體詩以其獨特的形式和表達方式,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古代漢字的美感和文化内涵,是中華文化的珍貴遺産。

拆分部首和筆畫

“古”字由“口”、“十”和“日”三個部首組成,總計10畫。其中,“口”表示聲音;“十”代表橫平豎直的均勻分布;“日”指太陽,表示時間的流轉。

來源和發展

“古體詩”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古體詩的發展經曆了不同朝代的演變和發展,從甲骨文、金文逐漸演化為漢字的标準形式。在古代,人們通過刻寫古體詩來記錄曆史、表達情感,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表達方式。

繁體字形式

在繁體中,“古”字與簡體保持相同的形态,即由“口”、“十”和“日”三個部首組成,總計10畫。但是,繁體字更加注重筆畫的曲線和變化,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漢字常以篆書等形式出現,它們的結構更為複雜,筆劃繁多,曲線較為飄逸,具有強烈的裝飾性和藝術性。

例句

古體詩的例句如下: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蕩露為霜。

蟲蟲鳴叫響蜀道,

溪水潺潺流不忙。

組詞

古代+體裁=古體詩

橫平豎直+分布=均勻分布

刻寫+史書=記錄曆史

近義詞

古風詩、古韻詩

反義詞

現代詩、現代文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