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古體詩的意思、古體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古體詩的解釋

詩體名。對近體詩而言。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不要求對仗,平仄與用韻比較自由。後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較多。 唐 杜甫 《暮冬送蘇四郎徯兵曹適桂州》詩:“早作諸侯客,兼工古體詩。” 清 趙翼 《瓯北詩話·陸放翁詩》:“試觀 唐 以來古體詩,多有至千餘言四五百言者; 放翁 古詩,從未有至三百言以外。”參見“ 古風 ”、“ 古詩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古體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體裁,指唐代以前形成且不拘泥于嚴格平仄、對仗及篇幅限制的詩歌形式。根據《漢語大詞典》定義,其"與近體詩相對,句式自由,不講究格律"(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該體裁包含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雜言等多種句式,其中五言與七言發展最為成熟,如《古詩十九首》即為五言典範。

從曆史發展看,古體詩萌芽于先秦《詩經》的四言體(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詩學大辭典》),至漢魏時期形成獨立體系,唐代雖出現近體詩,但李白、杜甫等詩人仍創作《将進酒》《兵車行》等古體名篇。其核心特征體現在三方面:

  1. 平仄靈活,不遵循近體詩的粘對規則
  2. 用韻寬泛,可押平仄韻且允許換韻
  3. 篇幅自由,短則四句,長可達數百言

值得注意的是,古體詩存在"入律"與"不入律"的細分,王力在《漢語詩律學》中指出:"唐代部分古體詩吸收近體聲律,形成特殊變體"。這種演變體現了古代詩歌發展的動态過程,為研究漢語音韻學提供重要素材(來源:中華書局《王力全集》第14卷)。

網絡擴展解釋

古體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體裁之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是相對于唐代形成的近體詩(格律詩)而言的詩體。它起源于漢魏六朝以前,包含《詩經》《楚辭》及後世仿古創作的非格律詩。唐人将唐以前的非格律詩統稱為古體詩,但唐代及以後的詩人仍會創作此類詩體。


二、核心特點

  1. 格律自由

    • 無固定平仄規則,可靈活使用拗句、三平調等。
    • 對仗非強制,可全篇散句,也可局部對仗。
  2. 押韻靈活

    • 可押平聲韻或仄聲韻,中途可換韻(如曹丕《燕歌行》句句押韻)。
    • 韻腳較寬松,允許通韻或鄰韻相押。
  3. 句式與篇幅

    • 句式多樣:四言(如《詩經》)、五言(漢樂府)、七言(曹丕《燕歌行》)、雜言(李白《蜀道難》)。
    • 篇幅不限,短則數句,長則數百句。

三、與近體詩的區别

對比項 古體詩 近體詩
格律要求 無固定平仄、對仗規則 嚴格平仄、對仗規範
押韻 可換韻,平仄韻皆可 一韻到底,通常押平聲韻
句式 四、五、七言及雜言均可 僅五言、七言,句式固定
代表作品 《古詩十九首》、李白《将進酒》 杜甫《登高》、王維《山居秋暝》

四、分類與代表形式

  1. 按字數:四言詩(《詩經》)、五言詩(《古詩十九首》)、七言詩(《燕歌行》)、雜言詩(《蜀道難》)。
  2. 按載體:歌(如《長恨歌》)、行(如《琵琶行》)、吟(如《白頭吟》)。

五、文學價值

古體詩以自由的形式承載豐富内容,常用意象(如“明月”“秋風”)、象征、借古諷今等手法表達情感與社會批判。代表詩人包括李白(擅七古)、杜甫(五古與七古兼長)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創作技巧,可參考權威文獻如《中國文學史》或詩歌研究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暴寇裁撙詞塗大冶端慤獨馬小車鋒穎分朗附耳射聲宮縚國陰海嶽高深好客荒服壺瓶假城儉節矯情飾行狡妄結縎竭盡全力疾馬祭脂君子之交寬愉老婆黎豆樓林卵胎生録供啰噪陸軸馬銜門插關兒泯泯棼棼耐看遷奠慶裔清悠悠軟腳局删定善順生龍活現聲勢熏灼攝念審見收山豎刁熟食宋玉貪名掏喚桃夭新婦疼痛題款投井下石歪嘴念邪經烏塗香火姊妹小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