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房屋建築。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大統寺》:“館閣崇寬,屋宇佳麗。”
(2). 北宋 有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館和秘閣、龍圖閣等閣,分掌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事務,通稱“館閣”。 明 代将其職掌移歸翰林院,故翰林院亦稱“ 館閣 ”。 清 代沿之。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二:“ 端拱 中,始分三館,書萬餘卷,别為祕閣,命 李至 兼祕書監, 宋泌 兼直閣, 杜鎬 兼校理,三館與祕閣始合為一,故謂之‘館閣’。” 明 徐渭 《代雲南策問》之三:“苟在德學高等,可備凝丞,則另為一科,以儲館閣之養。” 清 查慎行 《陳乾齋乞假省親》詩:“館閣清才傳子弟, 蓬壺 歸路著神仙。”
(3).指典雅莊重。 清 鈕琇 《觚賸續編·醉隱記》:“﹝ 區大相 ﹞居詞垣十五年,所著多館閣之作。”參見“ 館閣氣 ”。
館閣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館” 本指房舍建築(《說文解字》:“館,客舍也”),後引申為官方機構場所;“閣” 原意為門闩(《說文解字》:“閣,所以止扉也”),後指樓閣式建築。二者結合後,“館閣” 特指中國古代中央政權中掌管典籍編纂、文書起草的官方文化機構,如宋代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合稱“三館”,秘閣、龍圖閣等統稱“閣職” 。
館閣制度成熟于唐宋時期,核心職能包括:
該制度延續至明清,雖機構名稱演變(如清代四庫館),但始終承擔國家文化中樞職能。
館閣因長期主導官方文書寫作,形成獨特的“館閣體”風格:
此類風格因符合統治需求而成為科舉取士标準,但也因程式化傾向受到文人批評。
當代語境中,“館閣”主要用于曆史學研究術語,指代古代中央文化機構及其制度,是理解中國傳統政治與文化互動關系的關鍵切入點。其文獻遺産(如《四庫全書》)及職官制度研究,至今仍是文史領域重要課題 。
參考來源:
“館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具體釋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三方面:
宋代官署
北宋時期,“館閣”是掌管圖書典籍、編修國史的官方機構統稱,包括“三館”(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和“秘閣”“龍圖閣”等閣。這些機構負責文獻整理、修撰史書及典藏重要典籍,如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端拱年間三館與秘閣合并,職能合一。
明清演變
明代将館閣職能并入翰林院,因此“館閣”成為翰林院的代稱,清代延續這一用法。
房屋建築
早期(如北魏)指代宏偉寬敞的建築,如《洛陽伽藍記》描述大統寺“館閣崇寬,屋宇佳麗”。
文體與書體
館閣人員常需撰寫應制詩文,形成“館閣體”,特點為典雅工整、莊重規範,影響了明清科舉和官方文書風格。
館閣制度對古代文化傳承起到關鍵作用,尤其在典籍保存和史書編修領域。其衍生的“館閣體”也反映了官方審美标準,但後期因過于程式化受批評。
提示: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細節,可參考《石林燕語》《洛陽伽藍記》等文獻,或查看來源網頁(如、)。
寶谕逼塗伯禹不來梅巉絶超拔抄取車轵持備存款單待答不理雕觞敵害斷壁二都法郎吉翻蓋分然扶挽負帙篙工更老耿正孤文斷句夯實好貨浩爛和羹環山畫師季父警設精油搢樸糾摘開歲恺獻看莊空山爛石草連錯鐐靠蠻估密牒泥伏奴官烹燖平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清晰度人民教師失倫石铫司馬樹兔唇讬懷涎瞪瞪象陣械鬥